核你到永遠 正視廢料儲存危機
立報╱呂苡榕
2011-11-27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10萬年後,你們的時代是否像我們一樣,這麼依靠電力。」紀錄片「核你到永遠」(Into Eternity)的開頭,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核你到永遠」是丹麥導演麥克‧麥迪遜(Michael Madsen)的作品,以芬蘭核廢料最終儲存廠──安克羅(Onkalo)為主題,討論核廢料究竟該如何處置。
http://www.facebook.com/nuclearfree
http://www.facebook.com/nukefree
安克羅是個長達4.8公里的地下核廢料儲存廠,預計2020年完工,2100年可將芬蘭境內的高階核廢料轉移儲存完畢。這個工程預支了芬蘭30年的稅收,打算將核電廠產生的高階核廢料儲藏在地底10萬年。
當初,核能專家選擇地下儲存方式,是基於地表情況難以掌控,一旦發生戰爭,難以保證核廢料存放的穩定,因此芬蘭選擇將核廢料放在古老穩固的岩盤中封存。科學家期待封存完畢後,遺忘這個地方,直到地底下核廢料中的放射物質經過好幾次半衰期後,能降低對環境與人體的傷害。
這個打算建造堪用10萬年建築的計畫,稱得上是一項創舉,引發了麥迪遜的好奇。由於負責建造的是一間私人企業,麥迪遜透過長期努力才取得對方信任,讓他進入正在施工中的隧道拍攝。
10萬年的核廢料儲存計畫本身存在矛盾,當代人類無法預料10萬年後的地球,因此也無法預防10萬年後的人類因為好奇而無意間挖開安克羅,導致內部的輻射外洩。深埋地底的核廢料儲存計畫究竟是不是為後代留下一個危機,連科學家也沒有答案。
廢料處理 專家也無解
紀錄片中,核能科學家說,為防止人類挖掘,他們曾想過立下石碑,寫上警告文字。但當代文字如何被10萬年後的人類理解,成另一個難題。「我們也想過用圖案來表達。」科學家說,或以挪威畫家孟克 (Edvard Munch)的「吶喊」作為警告圖示。
另一派科學家則認為,應該讓安克羅被遺忘。但要如何保證它被遺忘,科學家說:「我們得持續教導下一代,記得要遺忘。」即使安克羅能成功儲存芬蘭的核廢料,但這也只是全球核廢料的一小部分,更遑論這個計劃本身存有許多不確定性,科學家說,核廢料的處理就是這樣的決策。
紀錄片最後,導演讓隧道的影像伴隨法國詩人保羅‧魏爾倫(Paul Verlaine) 的詩句:「我是一只搖籃,有隻手輕輕地搖著,在這地窖之中。靜默吧。」雖然人類期待黑暗的睡眠能包圍核廢料,讓它們在地底沉寂,但未知的風險卻壟罩在四周。
「這是一部科幻預言紀錄片,也是導演寫給後代的一封遺書。」影評人林木材表示,對導演來說,核能不是政治問題而是「邏輯問題」,「當我們製造出一個東西,卻無法收拾善後時,這個東西就不該被製造出來。」
核能議題淪政治鬥爭
目前瑞典與芬蘭是全世界唯二開始建造永久核廢料儲存廠的國家,美國雖然也在境內沙漠地區建了一個儲存廠,卻面臨污染地下水以及當地原住民反彈等問題。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地下儲存廠的工法、相關政策都很複雜,最快也得2020年才能啟用,相較之下,台灣政府卻還打算以中期的乾式儲存來應急,而不思考核廢料長期處理方案,讓人憂心。
台灣已經使用核能發電30年,但是民眾對相關知識和訊息卻了解的很少。崔愫欣感嘆,彷彿有一道屏障阻止民眾了解核電議題,導致核電相關討論難以提升到公共議題層次,僅停留在「無知的」政治鬥爭狀態。
為了讓更多人能認識核能議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舉辦了影像座談,邀請民眾觀賞「核你到永遠」,活動詳情可上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反核行動季」
http://2011nonuke.org/movie
網站查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