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庥:中國未來能源問題靠核能還是可再生能源


何祚庥:中國未來能源問題靠核能還是可再生能源
2007年03月28日

  人民網科技北京3月28日訊 記者許秀華報道:在27日在華北電力大學舉行的“世界水日話水電”活動中,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何祚庥院士就“理論物理與我國能源政策研究”與華北電大的同學們作了深入的交流,並回答了大學生們的疑問。



http://www.facebook.com/nuclearfree 
http://www.facebook.com/nukefree



    下面為報告全文。


  何祚庥:各位同志,今天我談的題目是“理論物理與我國能源政策研究”,我在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我老師彭桓武辦過一個理論物理講座,讓我講能源政策研究。能源問題其實跟理論物理有點關系,但是今天我要回答的問題是徹底解決我國未來能源問題,是依靠核能,還是依靠可再生能源?


  我們這些多年來在核領域工作的,都一直信奉原子能。但是,這些年來我的觀點有點轉變,我認為,解決中國能源問題,不能主要靠原子能,而應該主要靠可再生能源。


這個觀點雖然有些爭議,但是我們要從科學出發,實事求是地做這些判斷,所以,今天我要講一講基本的觀點。


  人類有兩大基本問題,一個叫做生存問題,一個叫做發展問題。


生存問題的關鍵是吃飯問題,所以農業為基礎。發展問題的關鍵是能源,能源是發展的先導。因為人不能只靠糧食來支付能量的支出,一定要運用自然界所蘊藏的能量。需要發展的規模越大,耗能一定增多。能源問題的重要性是不亞於農業問題,特別是我國成功解決溫飽問題,進入小康社會發展階段以后,這個問題越來越突出。


  但是,發展不能只考慮當前的發展,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的發展。


聯合國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今后人類發展的方向應該是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這個大家都認同。但是什麼叫做“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這個概念我需要多說幾句,因為很多人總覺得可持續發展,當前要發展,以后也要發展,其實不然,這個提法是很細致的,也就充分滿足當代人的需要,但是不影響后代人發展的能力。


這是概念上的一個很大的差別。為什麼聯合國會給出這麼一個定義?是因為發展中國家跟發達國家爭吵了十幾年,最后達成一致意見,因為發達國家的發展已經經歷了工業化以及重工業化的階段,現在他們要求大家都節約資源、節約能源,強調子孫萬代的重要﹔但是發展中國家還沒有經歷發達國家的高速發展階段,很多基礎設施和工業設施都要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大幅度地提高,這些都需要資源和能源的支撐,正是需要消耗資源和能源的時候,這個時候發達國家提出節約資源能源,就好比你一直添柴加火把水燒到了99℃,輪到我添柴的時候,你卻怕水沸了,叫我們來節約資源、節約能源。但是,對當代人是充分滿足需要,對后代人不削弱他的能力,這個概念還是得到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識。


  聯系到資源問題,也許可以用循環經濟來適當解決,現在我沒有很充分的信心,“適當解決”,是不是真正的徹底解決,我知道有一件事情,比如鋼鐵工業,我們鐵礦石現在很緊張,國外是用廢鋼,廢鋼佔了整個煉鋼爐的65%,我們國內廢鋼比較少,我們現在用的廢鋼只佔到10%到15%。但是如果我們發展了,廢鋼多了,將來在鋼鐵也能循環。


但是能源問題必須大力節約化石能源,有個熱力學第二定律,如果當代人把化石能源用完了,后代人就沒有什麼可用的了。但是地球上存在著大量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足夠當代人和子孫萬代的使用。


  請關注一件事情,胡錦濤在國際可再生能源大會上講了兩個必由之路,一個加強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是應對日益嚴重的能源和環境問題的必由之路,也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胡錦濤同志講了“必由之路”,“必由之路”就是不可缺少,某種意義上是唯一的,別的路還不行。


  如果我們前面說能源是發展的基本問題,我們就看到一個非常嚴峻的事實:全世界能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的趨勢,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的崛起,有人說不該用“崛起”,說中國的發展吧,中國現在有13億人口,13億人口已經初步實現溫飽,正要向小康階段邁進,也就是向工業化階段邁進。發達國家實現了工業化,發達國家的總人口才8億多,發達國家就是八個國家,歐洲、俄羅斯、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等加起來一共是8億多人口,我們是13億人口,將來可能15億人口,發達國家的8億人口消耗了世界上近一半的能源。現在是中國的13億人口也要加入這個隊伍,另外還要看到印度也將加入這個隊伍,印度的人口跟我們差不多,這幾年經濟發展很快,當然也需要能源,所以世界趨勢能源需求最后越來越迫切。


  我國現在還沒有到能源真正發生危機的時候,我們國家還有點煤,石油貴一點還買的到,只有到煤燒完了,石油買不到的時候,才是真正的能源危機。


2020年以前,中國還不存在真正的能源危機。但是2020年以后就很難說了。我們那時候煤用掉不少了,石油也快沒有了,但是我們的發展規模更快更大,能源問題就必定還要尖銳。我提請各位看,溫家寶寫了一篇重要文章《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這篇文章我覺得很重要,希望大家關注一下。當中有幾個非常重要的論點:一,我國正處在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這個“不發達階段”首先是指生產力不發達,因此我們一定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為什麼溫家寶寫了這篇文章,我認為是對前一個時期對一些人觀點的回答,有相當一些人要求放慢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因為有資源的制約、環境的制約、能源的制約等等,說是我們必須怎麼樣怎麼樣,要有好多的轉變,我也贊成轉變,但是這種轉變並不意味著中國需要放慢速度。我覺得家寶同志實際上回答了這件事情。


中國經濟是否過熱?“是否偏熱”,這就是對當前的經濟形勢的估計,這個問題有很多不同的意見,中國的經濟是過熱還是不是過熱,是偏熱還是不偏熱,現在這篇文章我覺得是對我們現在發展速度的理念的一個回答。家寶同志還說為什麼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時機,請注意這個。對我國來說,歷史上大的發展機遇不多,他舉了很多例子,我國都錯過了,機遇難得,稍縱即逝,有了就要牢牢抓住。改革開放二十八年,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這是一個奇跡。今后中國還有沒有這樣的機遇期,這個機遇期還能夠有多長時間?我說很大的一部分要取決於我們自己的能力,內外政策和應對的能力。我覺得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


  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歷史告訴我們,落后被人瞧不起,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要抓住當前國際有利時機加快發展自己。發展是硬道理,不僅是解決國內一切問題的基礎,也是增強我國外交實力的基礎,特點是為大局服務。我覺得對發展的問題提的非常之高了,要抓住時機。國家間的競爭,基礎在實力,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都歸大道理管著。服從和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個中心,就是大道理。各條戰線都要以現代化的建設為大局,配合大局,從大局出發,根據自己工作的性質和特點為大局服務。如果說是發展,我們需要能源的話,發展需要發展水電的話,一些極端環保人士,用一些極端的環保理念去阻礙水電的發展,我認為是毫無道理,是小道理,更大的道理是我們需要發展。


  我們的各級領導干部,要有歷史的、國際的眼光,只有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和歷史任務有一個全面的、深刻的認識,才會懂得我們今天為什麼要實行這樣的而不是別的方針政策,從而在我們工作當中增強工作的原則性、堅定性和創造性。


  如果聯系到中國的能源建設,就是“中國在謀求持久地實現生產力的大發展”,謀求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結果要求能源也能“持續快速的發展”。這是我個人的觀點。


  如果允許我理論聯系實際,在中國未來能源的發展和展望方面,是不是有估計不足?以電力發展為例,2000年,電力的總裝機3.19億萬千瓦,2005年是5.08億千瓦,2020年是9.5億千瓦。有一個戰略建議,這個戰略建議是我們科學院做的,他們喜歡用發改委的數字,用發改委說2020年是9.5億千瓦,我認為估計不足。2020年我認為絕對不可能9.5億千瓦,2006年是6.22億千瓦,難道14年后,才增加3.3億千瓦。2050年是24億千瓦,我認為也沒有道理,據美國當前的人均裝機是3.4千瓦,馬上人家說何老師你落后了,說美國的裝機到了11億裝機了,他們是3億人口。這個數字我也吃不准,各位看一看。難道到了2050年我國的人均裝機還不到美國的一半。所以,對能源的需求,我們得想得復雜一點。


  長期以來,在中國能源界有一種理念,“GDP翻兩番,能源翻一番”。但是,中國正處在工業化的中間階段,沒有可能做到“GDP翻兩番、能源翻一番”,即使中國經濟轉入以第三產業為主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的發展初期,仍然將保持能源的高速增長。有一個意思,我們應該迅速轉入到第三產業,現在之所以能耗增加是由於第二產業比重過大。其實轉到第三產業,它的初期還是能源高速增長,因為居民用電用能將要大幅度增加,現在國家規定黃河以北地區的冬季供暖,南方佔人口70%以上地區的冬季不供暖,現在只是城市少數居民下夏季使用空調,將來富裕起來的廣大農村居民能不能使用空調?希望大家對未來能源需求要有足夠的估計。


  順便再說一句話,真假我不知道。因為2005年我們電力裝機是5.10億千瓦,到了2006年電力裝機是6.22億千瓦,也就是從2005年到2006年,裝機猛增了1.1億千瓦,原來的本底是5億多一點,猛增一點1.1,也就是從裝機來看,電力上升的比例20%。但是GDP上升10.7%,這是國家的報告,我不知道,是不是節能達到指標了?所以,2006年節能單位GDP耗能下降了1.23%,我是打問號的,電力的裝機增長的速度遠遠超過GDP增長的速度,電力彈性系數肯定是大於1的。為什麼講這個話?我們對電力的需求必須要有點超前性,這件事情在我們現在的發展階段來講,如果國家要迅速發展的話,我們電力的消耗量我認為是不會少的。


  能源問題是綜合性問題,能源問題的解決,有賴於對能源技術、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甚至對政治問題進行綜合研究。出去涉及“未來”,就需要從“理論”上展望未來的發展,而且需要從現在作出決策和部署。


  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哪一種更重要?怎麼來比較?做了三個大表(見圖),核能有個傳統的思維模式,叫做“今天、明天、后天”,我這兒給的是“今天”的一張表,還有“明天”一張表,還有“后天”一張表。核能有三部曲,它們怎麼解決中國的能源問題,基本的思維模式按照這三部曲。因為我很了解這三部曲,它們的論點是什麼,但是我們研究了一下,如果為了解決中國能源的問題,核能這三部曲怎麼樣?跟可再生能源比較怎麼樣?我這兒做了一個簡單的表。大力發展核能,能不能,不能。


第一,核能,熱堆,也就是壓水堆或者重水堆,中子的能量是熱中子堆,平均它的溫度在幾百度范圍。這種熱中子堆是大量的,但是這個熱中子堆最主要的限制不是技術,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現有資源只能支撐2500萬千瓦核電站運行40年。這個數字請大家高度關注。


將來潛在的怎麼樣?潛在的還有可能再增加一倍,達到5000萬千瓦。從國外進口,從澳大利亞進口再增加一千萬千瓦。現在各個方面交談的結果,就是澳大利亞賣給我們,很多國家不賣給我們。所以,現在開始認識到包括國內潛在的核能資源加上國外的資源,給個上限,這個上限不可能超過6000萬千瓦,而且時間不超過40年。這是嚴重的事實。


  如果對水能的裝機能量來看,我們知道水能的資源包括經濟可開發的、技術可開發的是5.4億千瓦,已經建成的是1.2億千瓦,從技術上講,核能的技術成熟、水電的技術也成熟,核電的電價大概是火力發電的一倍,水能的電價怎麼樣?大概是火力發電的一半。


我到長江三峽去了一下,長江三峽上網電價是0.25元,跟坑口電站電價差不多,跟全國的火力發電相比就比較便宜了。勞動種類也是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們國家應該大力發展勞動力密集行業,水能是大量普通勞動,是挖土方的,採用的是一般機電技術。


核電的確是高科技,這是從難度來講。為什麼強調電價?現在有一個批評,批評說經濟可開發的大概4.1億千瓦,還有1.3億千瓦是技術可開發的,什麼叫做技術可開發?價錢太貴,我也贊成,但是需要討論一下究竟核電站貴還是水電技術可開發的成本高?


因為現在水能的成本是火力發電的一半核電的成本是火力發電的一倍。我個人認為如果那些技術上可開發的水電資源,在崇山峻嶺之中比較困難的話,是要多投一點錢,但是仍然可能比核電便宜


所以,這個可開發量的概念需要重新再定義一下,經濟可開發不是指現有的經濟水平,包括未來的,因為現在的技術是可以改進的,還有經濟的核算等等復雜的概念。不要覺得現在4.1億千瓦就是經濟開開發的極限。核能只能運行40年就沒有了,至於水能,5.4億千瓦可以運行無限時間,今天這個是非常清楚的。


  第二,關於明天。核能的明天會怎樣?也就是熱中子堆,他們認為技術不夠好,消耗的資源有限,只能把天然鈾消到1%不到,但是如果做成快中子堆了,就可以把資源量擴大到60倍。本來我說只能2500千瓦運行40年,乘以60,就不得了。


中國現在有的天然鈾資源能夠支持15億千瓦的快中子堆核電站運行40年,這個資源量相當之大。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主張還是要以核能為主。


但是問題在什麼地方?技術沒有完全成熟,有待進一步研發。


因為快中子堆中子跑得很快,安全問題非常突出,快中子堆中子跑的比較慢,在毫秒級的技術水平就可以控制,但是到了快中子堆中子跑得比較快,它的控制時間是微秒的范圍。


控制不一樣,安全的要求也不一樣,未完全成熟,有待進一步研發電價可能是十分貴,很可能是壓水堆的30倍。我們希望這個東西比壓水堆便宜,我希望如此,但是至少目前我看不到這個跡象。


  可再生能源的明天是風電,風電的資源有多少?從我來看,理論上的資源可能高達45億千瓦,怎麼知道有45億千瓦?國家正式公布的才10億千瓦,陸上2.5億千瓦,海上是7.5億千瓦,加起來就是10億千瓦。為什麼理論上的資源為什麼高達45億千瓦,背景在這個地方。


過去中央氣象局公布的10億千瓦的資源量是在10米高空,現在大風機已經延伸到80米高空,甚至有趨勢延伸到100米高空。風電的資源量有個特點,跟風速的三次方成正比,10米高的風速比起80米高空的風速要小的多,80米如果大30%的話,那資源量就增加兩倍。


所以,這就是大致的風資源的特點。怎麼知道有45億千瓦?其實我也不知道,美國人給了個世界風能資源的估算,說是80米高空,世界風能資源有700億千瓦。


何祚庥是理論物理學家,就拿中國陸地面積佔世界陸地面積的6.5%,我把這700億千瓦乘以6.5%,就是45億千瓦。


這是我個人這樣看的。這件事情當年我曾經到中國氣象局作過報告,講有45億千瓦,秦大河局長聽到以后大為高興,說沒有想到風能還有這麼大的資源,我們中央氣象局有可能給國家的能源問題做重要貢獻。目前中國氣象局正在測量中國的風電資源有多大,將來以氣象局的測量為准,何祚庥說的不算,但是我們要看到這個前景。


據他們工作人員初步透露給我,說何老師你講的預言差不多,我們現在測出來了40億千瓦了,數字會越來越大,我說測出來多少是多少。同志們,最后聽氣象局的,不要聽我的。


  我們看到風力的資源是很大的,有45億千瓦,一般國際上的統計數字我看到都認為風電的資源一般是水能資源的十倍,中國是水能資源特別豐富的國家,我就不敢預測了。


不過也有人說中國的風電資源特別豐富,因為我們有台風。有人說台風大是大,但是不好利用,當然有這個問題,我相信未來科技能夠解決這個問題。(Correct !)


技術怎麼樣?五個兆瓦以上的大型風機中國沒有成熟,已經列入國家重點規劃裡面,科技部招標,建造三兆瓦的大風機,將來當然會突破五個兆瓦,一步一步來,飯一口口吃。但是發達國家的大型風機發電成本已經低於火力發電,這是事實。開始我得到這個情報還不相信,后來我得到真實的情報,歐盟的風機比較多,他們風力發電平均電價跟歐盟的火力發電持平,他們告訴我好的風機發電成本低於火力發電。美國一個工程師透露我這個情況,他說風電已經是美國火力發電的電價的一半,我大吃一驚,不過各位也不要太樂觀了,因為美國的火力發電比我們中國的坑口火電站貴多了,我們的煤比較便宜。


  從資源的量來講,我認為風力資源比快中子堆還要多,45億千瓦,有說只能算一半,因為快中子堆一年6000小時,這個地方裝機一年3000小時、2000小時,但是風電運行時間是沒有限制的。我認為關於“明天”,也是可再生能源超過核電。


  另外,我個人認為風電的技術有非常大的發展前途,我能提供一個材料,德國現在差不多上升到兩千瓦的風機,德國現在的風機大量出口,德國的機械制造業裡面風電已經成為德國機械制造業當中最大的產業。如果從我們國家需求和發展來看,我覺得從產業的角度來講,未來大概會激起一個大產業。


  下面講一下太陽能,核電的明天是快中子堆,第三步是受控熱核反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量大的很,足夠人類幾千萬年用,甚至上億年用,這是大家認同的。


但是問題是受控熱核反應什麼時候出來?我們核物理界爭論較大,有些人認為二十年受控熱核反應走向商業化,這是外行人說的,所有內行一致不認同,認為最快也是五十年,長一點甚至認為有一百年,反正最快的是2050年走向商業化。


但是即使走向商業化,是不是實現商業化還成問題。因為技術上或者在運轉上可以商業化,不等於電價能夠商業化,經濟上要使得受控熱核反應的電價能夠有市場競爭力,我認為遠得很,至少目前看不出。


比如說受控熱核反應要用很大很大的超導磁場,超導磁場大得規模難以想象,這種超導磁場貴得不得了,投資就大得不得了。


但是對太陽能來講,現在國際上已經開始認同了。這個認同就是太陽能的發電成本在國際上是火力發電的五倍或者四倍,中國的太陽能發電成本是中國火力發電的十倍。現在一般標准光伏電價的發電成本差不多是4塊錢一度電或者5塊錢一度電,我們火力發電四毛錢一度電、五毛錢一度電。


但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太陽能有大幅度降價的空間,這就是重要的形式。前一個時期,布什總統在美國為了石油緊張開展能源之旅,大力呼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特別講到太陽能,他提了一個指標,這個指標就說希望在美國十年內把太陽能發電成本下降到和火力發電相競爭的水平,這是布什的希望。布什是個總統,是不是放大炮,是為了應付政治神吹,很多人也懷疑,我也懷疑。前兩個禮拜,《科學時報》登了一篇文章,美國的能源部制定了一個先進能源規劃,這個先進能源規劃正式列入奮斗目標,而且主要的奮斗目標就是讓太陽能發電成本在十年內下降到和火力發電相持平的可競爭的水平,並且把這一目標當做先進能源規劃的最主要的內容。所以,他們是真的奮斗了。


  不僅列入規劃,而且還有一個號召,號召美國的企業界、美國的科技界打破門戶之見,放棄壟斷,號召美國科技界和企業界要團結、合作,實現這樣一個重大的目標。我看了以后有一點感想,因為團結、合作,打破門戶之見,我在三、四十年前搞核武器的時候,就是按照這個精神做的,大家有心得體會都拿出來公開,不要保密,因為有時候心得體會對別人有用處,也有可能你的心得體會是錯的,自己看不出來。所以,強調交流、強調協作,至於協作以后,誰的功勞大、誰的功勞小,公道自在人心。比如大家公認原子彈是周光召院士貢獻最大,氫彈是於敏院士貢獻最大,何祚庥貢獻不大。大家在一起工作,誰好誰壞,誰本事大,誰本事小,行家是瞞不住的。但是這種協作使得我們大腦加快速度,所以我看到那個號召很有點感想。


  下面講一點新情況,有一個新型太陽能爐,這個太陽爐可以做得比較便宜、比較好,自動跟蹤的太陽爐,這個太陽爐能夠把鎢板熔化了,高溫熔化了15毫米的鎢板,鎢一般來講熔點是3415度,這個太陽爐能夠加溫加到3500度,同志們,這個是中國科技大學的一個教授的重大發明,現在正在利用這個太陽能爐做冶金。


太陽能熱發電怎麼樣?太陽能熱發電有好幾個體系,實際上這兒給的圖是太陽能光伏發電體系(見圖),光發電體系也可能大幅度下降成本。這樣一個圖畫是一堆漏斗,一塊光電池發電量是4倍,但是光漏斗價格就比較便宜。光發電的成本也會大幅度下降的。太陽能熱發電的成本后面的鍋爐跟通常的鍋爐一樣,唯一的是怎麼把太陽光聚焦起來,去加熱鍋爐。我剛剛給各位介紹的鏡子是比較便宜的鏡子,而且它有一個特點,鍋爐放在那兒不要動,某些人設計的鍋爐要動,一動就沒法辦,它這個鏡子動,但是把太陽照在鍋爐上面,這是一個比較好的加熱的辦法。我個人認為把這些技術綜合起來,在我們中國也有可能在十年到十五年內,同樣把太陽能光發電的技術、熱發電的技術下降到可以和火力發電相競爭的水平,這比起受控熱核反應要現實得多,而且是有可能真正實施的。如果今天在座的同志有人說我們國家要走徹底解決能源問題,應該走核能的道路。我想我這三張表做了回答,我們徹底解決中國能源問題應該走可再生能源的道路,因為只有可再生能源才是真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而且是比較現實的,而且是足夠當代人使用,而且我們子孫萬代人使用的一個能源體系。


  主持人:剛才何院士說了我們留點時間來提問,大家看有什麼問題向何院士請教。


  提問:順便說一下,我也像何院士一樣很愛國。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您說到太陽能的問題,我覺得太陽能將來可能會遇到一個問題,它要發電,肯定需要太陽,需要太陽的話,就只能在白天發電,一旦它的規模擴大以后,它將來要面臨一個電量大量儲存的問題。


  何祚庥:我知道這個問題,可以簡單討論一下。人們把可再生能源、風能和太陽能叫“拉西電”,因為有風有電,有太陽有電,無太陽無電,我倒是想替太陽能辯護一下,我覺得太陽能比風能好一點。


為太陽能大部分在白天,我將來白天的用能比較高,晚上的用能比較少,所以在這上面講,發展太陽能在一定意義上緩解能源危機。


太陽能發電的確有調峰問題,希望電力部門關注調峰問題。過去電網的思維模式,我個人有一個看法,老愛講需求促管理,什麼叫做需求促管理,有需求,供應不了,拉閘限電,能不能電力部門提倡供給促管理,要多就多發一點,要少就少發一點。


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調峰電站,水利部門最重要的調峰電站就是抽水調峰電站,北京十三陵有一個,如果用風能發電,旁邊有抽水調峰電站的話,雖然水能有一點損失,但是總的來講調節是非常有效的。抽水儲能電站啟動非常快,完全適應電網的需求。希望水利部門能夠告訴我們這些關注可再生能源的人,水能部門如果把全國的水能資源了解一下,有多少千瓦裝機的抽水儲能電站可以在中國出現,這些因素是制約可再生能源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當然越大越好,做不到是另外一件事情。所以,另外一個意義上講,除了關注抽水儲能建設之外,還要關注太陽能熱發電,我的基本觀點,太陽能熱發電的成本不可能比光發電低,它要比光伏發電高,有一個基本的限制。但是它的鍋爐跟普通的鍋爐一樣,有個重大的好處,可以調峰,因為太陽能熱發電可以用鏡子把能量存起來,加熱罐利用相變的原理,把熱能儲起來,所以它是一個恆溫的儲,要發電的時候可以發電,不發電的時候可以不發電,有點像天然氣調峰,所以太陽能熱發電也是比較重要的。所以,你們關注的調峰問題大概就是這樣。


  提問:06級水利專業的新生。請問現在國家電力行業主要是水電行業,要是水電,比較受自己的影響,請問在旱季尤其冬季缺水的時候,國家是如何彌補水電供應的不足?


  何祚庥:調峰不完全是水電調峰,比如天然氣調峰,天然氣做調峰電站非常好,因為天然氣啟動非常之快。


另外,天然氣一般發電的價格成本比較高,但是國家應該給調峰電價,這是天然氣可以調峰。另外,我再告訴各位,核電也能調峰,現在一般人不知道核電可以調峰,大亞灣電站就可以調峰,而且我們買了法國的軟件,但是現在沒有裝。為什麼核能可以調峰,核能可以來做船舶動力,可以做核潛艇,核潛艇要求開的快,要求開的慢,假如核潛艇只能是一個恆速的話,核潛艇就糟了,就被人家打著了,所以核潛艇要能快速走,也能慢速走,也可以停著不動,所以,一個條件是必須可以調速。


我沒有全盤否定核能,但是我贊成核能留作船舶動力,留作調峰電站,因為核能調峰有很多方便的地方。


另外,在沒有水能調峰的地方,核能調峰是比較方便的。

來源:人民網科技 (責任編輯:張文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