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電事故與通識教育
13 APRIL 2011
「能源科技與環境」的教學目標
日本地震海嘯引發核電廠爆炸洩漏危機,不但日本人憂心忡忡,全球人心也騷動,因為不少國家有核能發電廠,核電危機就在身旁。化石能源枯竭,近代開發的核能又間歇地帶來大災難,為了維持不斷膨脹人口的現代化生活,人類不能不繼續揮舞能源科技這把兩刃劍。
通識教育科中第六個單元是「能源科技與環境」,這單元的教學學方向是「幫助學生審視與能源科技和環境相關的議題,體會其中相附相依的複雜關係,明瞭科學與科技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福島第一核電站是通識教育科單元六的最佳教材,今次核電廠危機充分展現了這些「相附相依的複雜關係」,但很吊詭的是人類真不希望有這樣好的教材的出現。
核電廠要爆未爆,世人頭上猶如繫著一張刀,人心惶惶,產生了不少失智現象。歐美社會先掀碘片搶購潮,中國大陸與香港以「搶鹽」搶回花邊新聞的鏡頭。香港的搶鹽新聞,令人不禁懷疑過去二十多年的普及教育,有多大功用。
不少學生看見「能源科技與環境」這個題目,心裡會想我是文科學生,對科技一竅不通,怎樣也鬥不過理科學生,以放棄心態來應付課程,期望在考試中,這題目的試題只出現在選答題中,就可避重就輕,蒙混過關。現實告訴我們,人生的問題沒有選答題,核電災難有可能在身邊發生,迴避不了。
知識發展至今,學生仍要強將自己劃入文科、理科這些類別,非常不合時宜。新高中學制的設立,就是期望打破過去僵化的分流制度,讓學生有更廣闊的發展天地,其中通識教育科更是達成這個期望的最好手段,提供學生機會融會貫通繁雜的知識,作出明智的決定。若一些同學自定為理科學生,讀不來社會與文化,另一些同學則自定為文科學生,讀不來科學、科技與環境,這個課程就被肢解,學生得不著應得的教育成果。
幫助認識核電事故的基礎科學知識
不少學生面對與科學、科技有關的社會議題,覺得無從入手,有時甚至老師也有這種感覺,因此畏難不前,寧願放棄。要完全明瞭核能發電設備的複雜運作,花的功夫不會少,科學基礎知識不足的人可能怎樣也攪不明白,但要分析這類社會議題,很多時只要掌握基礎知識,就可以進行探討。
以今次核電事故為例,任何學生都可掌握一些基本科學概念,如:
-幅射是一種能量,不等同放射性物質;幅射能夠穿越很多物質,不會停留於人體,而放射性物質是具體存在、有質量的物質,可以依附任何東西之上,但不能穿牆過壁。
在核泄漏出現時,留在室內可避免沾染放射性物質,但發生核爆時,放射性物質釋出大量幅射,躲在室內也會被幅射擊中。
-現今經常用於核能發電的放射性物質是從自然提煉而來,釋出幅射的能力是自然而有的,不是外加的,也不能輕易制止;
-在物理學上說,放射性物質由大量具有幅射能力的原子組成,原子內的核子分裂,將部分內存的能量釋放出來,就是幅射。一粒核子釋出能量後,就會失去幅射特性。
-一堆放射性物質中含有大量可發出幅射的核子,但它們不會一下子全部分裂放出幅射,分裂是隨機發生,有先有後,核子分裂先後的情況,可按或然率作出推算。不同放射性物質的核子分裂速度不同,物理學家以半衰期作量度單位,半衰期是一堆物質中半數核子出現分裂的時間,量度方法是深測其幅射量,幅射量減少50%,即有半數核子分裂了。
-放射性物質對生物及環璄的危害,主要看兩個因素。第一是幅射能量,能量越強,破瓌力越大。二是半衰期的長短,半衰期越短,物質失去幅射特性的時間越快,危害的時效就減少。
以今次事件故為例,福島農產品受幅射污染,污染來源主是碘131(Iodine-131)與銫137(Cesium-137)。碘131半衰期只有8天,若沾染的是碘131,農產品冷藏起來數個月,放射性的碘經歷十多個半衰期,幅射就會降至安全水平,但銫137的半衰期是30年,農產品若沾染銫137,冷藏數個月後的幅射量只會輕微減少,對人體仍有嚴重傷害。
-人體遇上強度幅射,體內的器官遭到破壞,隨時死亡,但人體遇上未致命的幅射,會增加患癌的風險,即比沒有遇上這等劑量幅度的人,有更高患癌的機會,但也不是必定會患上癌症。
以上簡單概念都不是高深的科學,而是受過教育的人都能學習得到的基礎科學知識。
現今資訊流通如此方便,互聯網上資料繁多,同學在媒體及互聯網上看到很多有關幅射的專有名稱及量度單位,可能被嚇倒,但很多深入的資料對事件分析沒有幫助,同學不要以為越能提出艱澀的科學資料,自己的說服力越強。
大家在學校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應掌握了分辨及篩選資料的能力,找出能幫助自己明白事理的資料,作為討論的工具。
同學在過往的學習中,未必會讀過核子幅射,但發電的過程、能量形式的轉換,都是初中綜合科學科的課程內容,每個學生都會學習,這些知識對了解今次核電廠事故,非常有用。同學們只要打好知識的基礎,小學、初中時不馬虎學習,要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科技內容,不是太難的事情。
認識能源科技的基礎科學知識,只是「能源科技與環境」這學習單元的起步點,要討論其中相附相依的複雜關係,以及科學與科技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同學還要用上生態、經濟、環境地理等多個範疇的知識,才能將這議題作充分討論。
Source :
http://bit.ly/uo1IXn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