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團: 力求中國核工業由大到強


中核: 力求中國核工業由大到強
2011-12-6


【大公網訊】中核集團是中國核工業發展的「主力軍」。從為成功研製「兩彈一艇」做出貢獻,到打造中國核電自主化品牌,多年來,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牢堅持軍民結合、自主創新,形成了獨立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核科技創新體系和核燃料循環產業體系。



http://www.facebook.com/nuclearfree 
http://www.facebook.com/nukefree



「中核已實現了核軍工、核電、核燃料循環和核技術應用的協同發展,形成了軍民結合、上下游結合、科技與生產結合的新型核科技工業體系。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擁有這種體系。」中核集團總經理孫勤說。


核電是核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柱。中核集團自主創新,不斷進行技術革新,持續提升設計、建造、運行、管理能力,走出了一條不受制於人、以我為主的核電發展道路,為中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能源安全保障。


從秦山核電即將實現安全運行20年,到秦山二期4台機組全面建成,從核電三代技術全球首台套三門核電的建設,到具有四代核電特徵的中國實驗快堆的建成,科技創新伴隨著中核集團核電產業發展的每一步。


今年11月25日,秦山核電二期擴建工程4號機組一次成功並網,標誌著中國自主設計、建造、運營、管理的二代改進型大型商用堆走出了標準化建設的新路子,創立了中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商用核電品牌,也為中國核電「走出去」創造了基本條件。


在核電設計領域,中核集團不斷瞄準更高的標準,發展更安全、更先進的技術,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核電機組研發技術。其中ACP1000是中核集團自主研發的百萬千瓦級三代核電技術,是中國核電技術發展30多年的集成和結晶。目前該技術已由科研設計轉入工程總體設計階段。


安全性是核電發展的重中之重。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後,中核集團結合內部自查和核安全大檢查工作,對核電機組安全性進行了充分評估。在此基礎上,中核集團及時開展在建和運行機組改造,提升技術標準、推動技術,進一步加強核事故應急體系和能力建設。


核燃料循環產業技術體系是國家戰略核威懾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核電產業已經發展20多年,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乏燃料組件,在沒有掌握乏燃料後處理技術之前,只有一個處理辦法,就是存起來。而法國、英國、俄羅斯等國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但每個國家都對自己核心技術嚴格保密。


經過20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中核集團自主設計、研發和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中試工程。這一工程於2010年12月21日熱調成功,實現了中國乏燃料後處理技術的重大突破,標誌著中國實現了核燃料閉式循環目標,該技術與快堆技術相結合,極大地提高鈾資源保障能力,推動核燃料產業及核電的安全高效發展。


經過30年的發展,中核集團核燃料元件生產技術不斷提高,全面實現了核電站燃料元件的自主化生產,累計為核電站提供5000餘個核燃料組件,產品品質達到世界先進水準。目前中核集團已經具備600噸壓水堆元件和200噸重水堆元件生產能力,正在建設400噸AP1000壓水堆元件生產線。


多年來,中核集團在核科技基礎研究、先進核能技術開發、核應用技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2011年7月21日,中核集團自主研發的中國第一座快中子反應堆——中國試驗快堆成功並網發電。這標誌著中國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在佔領核能技術制高點、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先進核能系統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為使核能更好地服務於大眾生活,中核集團正在自主研發模塊式小型堆(ACP100),其能夠實現安全性和規模經濟性的統一,為核能滿足供熱、海水淡化、發電等多用途需求創造了條件。通過ACP100關鍵技術研究,可使中國走在世界核能非電應用前列,並可實現一系列新技術突破。


在核技術應用等領域,中核集團也取得了驕人成果,先後成功研製了一批以放射性物質檢測系統和爆炸物檢測系統為代表的反恐安檢裝備,成功應用於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要活動。此外,中核集團歷時七年完成的鈷-60項目,使中國成為繼加拿大和俄羅斯之後,國際上第三個掌握並擁有利用核電反應堆生產鈷-60工業放射源技術的國家。


「中國核工業的發展經驗表明,自主創新是核工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核工業實現由大變強的根本途徑,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將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孫勤說。


他表示,「十二五」時期,中核集團將大力整合核科技工業體系和核科技創新體系的優勢實現中國核工業由大到強的根本性轉變,為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再立新功。


新華社北京12月6日電(記者吳晶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