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遠棄核電 莫輕視市民意願
撰文:朱漢強 香港地球之友環境事務經理
欄名:GREEN FORUM
2011年09月20日 星期二
評論
香港經濟日報
從這次民調結果,其實已清晰顯示主流民意,那就是市民不同意增加引入核電,環境局必須回應,並且以全面棄用核電作長遠目標。
福島本是個討喜的地名,半年前卻中了核災難的詛咒——福島核電廠方圓二十公里,成了生人勿近之地,民眾有家歸不得。而且,這趟離家,可能一去便是四十年,甚至更久。因為沒有人有把握,受詛的土地究竟何時解咒。至少,對於同樣遭逢七級核災劫的切爾諾貝爾電廠,烏克蘭政府至今仍束手無策。
福島民眾有家可歸 輻射難逃
http://www.facebook.com/nuclearfree
http://www.facebook.com/nukefree
住在福島三、四十里外的民眾,雖然毋須疏散,名義上有家可歸,但也不見得日子好過。日本友人告訴我,當地食水和土壤的輻射量仍然偏高。孩子在核災難下尤其脆弱,為了保護他們,不論是家長、學校抑或政府,都呼籲中小學生下課時別到戶外玩耍,改為留在教室,形同「自我隔離」。即使外出,很多家長也要小孩多穿長袖衫及長褲,減少接觸輻射。
安全標準可「調整」 減賠償風險
實施了這些非常措施,小孩身處環境的核輻射水平是否就安全?我不確定。因為所謂的安全標準,會隨着核電工業財團和各國政府的「需要」而變。根據香港反核團體「反核之眾」的說法,日本政府在福島意外後,把當地小童「可接受的輻射水平」足足提高了二十倍,至於福島核電廠工人可接受的輻射水平則提高一點五倍。這樣一來,撤離區域的範圍便大大縮小,最直接的好處,是減少日後被追討賠償的風險。
半年過去了,究竟這場核電災難帶給世人甚麼啟示?昨日,日本民間發起「全球千萬人反核」簽名運動,香港的反核團體亦有響應,並且舉行晚禱紀念、音樂會、講座,甚至抗輻射養生功練習等活動。
日本核電廠與香港雖有千里之遙,但事實是,珠三角要蓋的核電廠愈來愈多,而香港政府也意圖大幅增加核能發電比例,由現時的23%,急增至2020年的50%。
香港地球之友、綠色和平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委託香港大學進行民意調查,結果發現,只有兩成受訪者知悉政府計劃大肆增加核電的供電比例,另外8成市民並不知情。
福島事件的痛苦經驗,為香港人帶來反省核能的機會。舉如擁核派經常吹噓核電「安全可靠」的講法,民調結果卻顯示,認同的受訪者只有約兩成半,不表認同者反而超過五成半。
如果可以讓公眾決定2020年的核電比例,調查顯示僅15%認為應增加輸入核電,認為須減用核電的有26%,另有50%覺得要維持現有的核電比例。
去年,香港政府推出《氣候變化顧問研究報告》,「走精面」地以為提高核電使用比例,便可以減少排放溫室氣體,卻忽視了核電可帶來無法承受的毀滅性風險。直至爆發福島核災變,才打亂政府的布局。
市民冀節能 改革電費機制
調查又發現,市民認為社會應該集中資源發展可再生能源、節約能源和改革電費機制,以對應全球氣候變化和保護環境。從這次民調結果,其實已清晰顯示主流民意,那就是市民不同意增加引入核電,環境局必須回應,並且以全面棄用核電作長遠目標。
但願政府不會僅僅以增強粵港核災變通報機制、或者減少輸入幾個百分點的核電比例,來作託詞「回應民意」。畢竟,核電廠一旦出大問題,我們非但無家可歸,根本無路可逃——哪怕通報機制更快更強,根本無補於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