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世界末日只剩下5分鐘

距離世界末日只剩下5分鐘
2012年01月12日
AM730 


北韓及伊朗核野心、全球氣候變化、日本福島核事故引發的能源安全疑慮……科學家認為這些問題,已嚴重威脅人類安全,宣布將「世界末日鐘」(Doomsday Clock),往午夜撥近1分鐘,距離標誌世界爆發災難而毀滅的午夜,還剩5分鐘──冀透過這象徵意義,警剔世人。

「世界末日鐘」由科學刊物《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於1947年創立,作為人類活動導致自我毀滅的指標,提醒大眾世界面臨的威脅,決定末日鐘時間的委員會成員,包括原子能科學家和18名諾貝爾得獎者等。


今次是委員會在兩年前將末日鐘撥後1分鐘,即距離午夜6分鐘後,首次再將指針撥近末日。委員會前日發表聲明指,「兩年前,各國領袖似乎會應對我們面臨的全球威脅,但在很多方面卻無以為繼,或是出現倒退。」


聲明解釋,各國領袖在解除核武問題上未能取得持續進展,面對伊朗、北韓和巴基斯坦的核武發展,並未能協力控制,其中伊朗近日被證實提煉高濃度的濃縮鈾,向製造核彈跨前一步。


http://digcan.com


此外,擁有製造核武能力的北韓,在領袖金正日逝世後,政權由其年輕且經驗不足的第三子金正恩接掌,對世界安全增添威脅。


委員會成員之一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斯克勞(Robert Socolow)說:「全球目前仍有2萬件核武,足以殺死全球人類多次。」

福島事故反映核電危險
另一個促成末日鐘撥前的原因,是日本福島核事故。去年的311地震引發的海嘯,令福島第一核電廠泄漏輻射,幾乎釀成核災難,反映依賴核電會造成的險境,不單會由技術問題造成,亦可因管理人員疏忽導致。


委員會指出,各國政府必須小心考慮核電廠的選址,不要像福島第一核電廠般,太過靠近海邊及位處地震活躍區。


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委員會警告,若各國不在5年內研發替代能源,減少碳排放,全球暖化引發的災難將不可扭轉。事實上,聯合國的國際氣候變化談判進展緩慢,上月在南非德班召開的氣候大會,雖然達成共識,定下減排目標,但卻沒有定明罰則,形同虛設。


「世界末日鐘」委員會主席、喬治梅森大學副教授麥法蘭(Allison Macfarlane)指出,地球面對的主要挑戰是氣候暖化,其帶來的威脅包括旱災、饑荒、水資源不足和海洋水位上升。委員會認為去年令人鼓舞的事件,僅有推動阿拉伯國家民主革命風潮的茉莉花革命,以及俄羅斯人民致力爭取民主。


末日鐘對上一次撥前至距離午夜5分鐘是2007年,原因是北韓進行核試、伊朗核野心擴大及美俄仍擁有大量核武等,當年委員會並首次把氣候變化列為可能導致世界末日的因素,是僅次核武對人類文明第二大威脅。組織在2010年曾將末日鐘撥後1分鐘,期望全球在核問題方面加強合作,以及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可為世界帶來改變。

港人慳電緩末日鐘撥前
對於末日鐘再被撥前1分鐘,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古偉牧認為,全球政府均有責任應對。他指,全球可透過完善現有電網,更有效使用現有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在非洲撒哈拉沙漠或歐洲的北海(North Sea),興建更多太陽能及風力發電場,以便將電力輸往世界各地,減緩因燃燒石化燃料所造成的氣候問題。


至於本港市民則可從慳電入手,為減緩末日鐘撥前速度出一分力。古偉牧指,政府除主動向用電量少的用戶作出獎勵外,亦應一改現時不將能源視作基建投資的態度,透過主動投資電力市場,達致控制能源消耗及主導可再生能源應用的效果。

末日鐘有65年歷史
《原子科學家公報》在1945年由芝加哥大學、曾參與美國原子彈計劃的科學家創辦,他們擔心世界爆發核子大戰危害全球,故在兩年後設立「世界末日鐘」,愈是逼近午夜12時,意味爆發核戰的機會愈會增加。今次是末日鐘設立以來第20次調較時間,距離毀滅點最近的一次在1953年,距離午夜僅兩分鐘,美國當年首次進行氫氣彈測試。


但在1991年,隨著蘇聯瓦解,美蘇冷戰結束,美俄簽署戰略武器裁減條約後,末日鐘被調較到距離午夜17分鐘,至11時43分,是距離「末日」最遠的一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