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望江縣官員籲請停建江西彭澤核電廠的陳情書

原望江縣官員籲請停建江西彭澤核電廠的陳情書 
(博訊北京時間2012年1月22日 轉載)
    
    望江是我們的家園,不管他怎麼樣,我們深愛著這片土地。一江之隔的江西彭澤將建核電站,望江幾個退休老同志一直在呼籲停建,並上書直呈國務院溫總理。

委託我將此文發上望江論壇。希望大家能團結起來,給予他們支持和力量。在人民網強國社區有影響 的朋友希望能將些文發過去。

    籲請停建江西彭澤核電廠的陳情書
     
    我們是安徽省望江縣幾名退休幹部,已經向國務院領導陳情:籲請停建江西彭澤核電廠。
     
    江西彭澤核電廠位於彭澤縣馬當鎮帽子山,與我們縣一(長)江之隔。核電廠的規模為6台機組、800萬千瓦,分三期實施,採用AP1000三代技術,總投資1050億元,屬內陸廠址。
    
http://easss.com/nuclear

    目前,該項目已獲國家發改委立項,「環評」、「安評」報告環保部也已批准,其主體核島建設只等國務院的「路條」下達就可開工。鑑於核電廠半徑5公里的規劃限制區內有我們縣的一半人口,半徑10公里範圍內是我們縣城華陽鎮,作為環境權益方的公民,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對此是有權表示贊成或反對的。這就是我們膽敢站出來為己、為民請命,向您陳情的初衷。
    
     以下,我們僅就該核電廠的選址評估、環境影響、安全分析三個方面,提出停建的事實和理由:
    
    (一)選址評估:突破了好幾道紅線
     彭澤馬當帽子山,本來就不符合建核電廠條件,江西有關方面為了項目上馬,不惜採取數據造假手段,矇騙國家審批機關,具體表現為:
    
     一是突破了廠址人口密度紅線。核電廠選址,國家對其不同半徑範圍內的人口分佈,是有嚴格硬性要求的,如「廠址半徑5公里規劃限制區內如有1萬人以上的村鎮,廠址半徑10公里範圍內如有10萬人以上的城鎮等,都不適宜建核動力廠包括核電廠」(引自環保部《核動力廠環境幅射防護規定》)。

事實是,望江縣縣城所在的華陽鎮,位於彭澤核電廠3.2公里至10.9公里範圍內,控制面積為127平方公里,有10個行政村、14個社區,常住人口123000人,流動人口30000人(主要在開發區打工者),而彭澤核電廠在上報的評估材料中,卻將我們縣城所在地華陽鎮錯誤寫成雷陽鎮(已於2005年元月撤銷),他們2006年上報的材料稱該鎮人口為24110人,2008年上報的材料又改為45280人,造假造到離譜的程度。
    
     二是突破了廠址的地震標準。國家對核電廠選址的另一要求是遠離地震斷裂帶。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核科學技術專業教授陳達於今年3月16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核電站選址時,必須考慮以該地為圓心,300公里為半徑的區域內……向前必須核查該地2000年發生地震的歷史記錄,向後必須預測50年一遇地震的發生概率」。

原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最近指出:「核電廠現在選址是在1000年歷史上沒有發生4級以上地震的地方」(《每日經濟新聞》2011年5月25日)。

事實是,2005年11月26日和2011年9月10日離彭澤不遠的九江市就發生過5.7級和4.6級地震,我們望江都有強烈震感。2005年江西省博士副省長胡振鵬指出:「九江地理位置特殊,在本區範圍內有多條斷裂帶通過,地質結構比較複雜」。

同年5月12日,國家地震局測報司副司長車時在九江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指出:「九江地區地處『九江-靖安』斷裂帶上,是江西兩個地震較活躍地區之一,近10年來已4次發生3.2級至5.7級的有感地震」。而彭澤核電廠選址環境影響報告書卻稱:「廠址附近範圍不存在第四紀活動斷層,屬於弱地震區」。這明顯是睜著眼睛說瞎話。
    
     三是突破了在重要工業區建廠。核電廠選址,是要規避工業集中區的,為的是一旦發生核事故,能減輕經濟損失。事實是,在彭澤核電廠半徑4.1公里至9.1公里範圍內,便是我們望江省級經濟開發區。

到2010年止,其規模為:佔地11平方公里,入園企業97家,協議固定資產投資135.2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年工業產值50億元,在崗工人2萬人。在彭澤核電廠可預見的60年壽期內,這個開發區的固定資產和工業產值將會是幾何級數的倍增,千億GDP都有可能

而彭澤核電廠選址階段的環評報告書卻謊稱:「彭澤廠址15公里半徑範圍內無大中型企業」,設計階段的環評報告書也只提到「15公里範圍內有望江經濟開發區」,其具體數據,隻字不提。顯然,他們為了規避審查,不是以環境影響區為標準,而是以行政管轄來劃分,這是極端狡詐和不負責任的。
    
     為了證明彭澤核電廠通過造假、篡改、屏蔽數據,還原他們當年在我縣磨盤村進行公眾意見調查的真相,即可見一斑:為了走程序,彭澤核電廠業主單位、彭澤縣發改委、馬當鎮ZF於2006年5月、2006年9月、2008年6月、2009年6月,先後四次(每次來人10人左右)來我縣磨盤村搞公眾意見調查,他們繞開我們縣、鎮兩級ZF,通過彭澤縣馬當鎮湖西村支部書記何瑞華找到當時的磨盤村支部書記韓正發(因一江之隔,彼此熟悉),現在的村主任唐海生、會計陳忠發,以每份調查表憑身份證簽字後給一份約50元價值的紀念品為誘餌(牙膏、洗衣粉、肥皂、洗髮水之類),每次搞100份左右的問卷。老百姓不明就裡,有的一人帶全家四五個身份證就填了好幾張調查表,相應的也就得了好幾份紀念品。給村幹部的報酬除了紀念品外,還有整條香菸和在望江酒店的請吃飯。在第一次調查中,村民洪增智表示反對,調查的人當場就把調查表給撕掉了。由此可知,他們上報的「對本工程所持態度中,有96.99%的人表示支持」的結論是怎麼得來的。
    
    (二)環境影響:我們不能承受之重
     
     彭澤核電廠是第一批內陸廠址,其運行期間對周圍環境的有害影響,比沿海已運行的核電廠為甚,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核電常識告訴我們,其運行中的環境影響分為放射性污染(核素和環境介質排放)和非放射性污染(化學物質和熱污染),通過液態途徑和氣態途徑而影響環境,有些污染是我們不能承受的。
     
     1、先說液態污染。有資料顯示,一二代技術的核電廠每100萬千瓦的壓水堆,每小時要冷卻水40萬噸,以此數據計算,彭澤核電廠三期建成後,則每小時向長江排放含有核素和化學物質的溫水達320萬噸而在排水口對江北岸就是我們縣城日產10萬噸自來水廠的取水口;還有共飲一江水、人口達74萬臨江的安慶市,距離核電廠也只有60公里。這麼大的排水量,在長江枯水季節,由於水體瀰散條件差,難免不出問題。環保部核安全與環境專家委員會成員、清華大學核能教授曲靜源指出:「由於中國尚未有建設內陸核電廠的經驗,在一些細節如『核電廠離飲用水源距離需要多少』等問題上,也相應缺乏相關的法律和規範」,既然缺乏能直接對照的法律法規,環保部通過彭澤核電廠的環境評價報告,便是於法無據的。
     
     2、再說氣態污染。相關資料表明:氣態途徑污染,一是核電比化石原料電廠會排出更多的廢熱到周圍環境中,熱污染嚴重,且無法治理;二是運行中排出的核素和環境介質;三是至今未受到控制排放的惰性氣體包括氪、氙和氬,這些放射性物質會釋放出高能量的伽馬射線,使人的基因變異,導致遺傳疾病的發生

由於彭澤核電廠處於內陸,相較於沿海核電廠而言,大氣瀰散條件差。有數據顯示:濱海廠址靜風頻率在10%以下,而內陸廠址的靜風頻率都在20-40%之間。長期的小風和靜風狀態,是不利於幅射物質擴散的,這叫我們處在廠址半徑10公里範圍內10萬多華陽鎮居民如何生存?

彭澤核電廠在環境影響報告書中,對此並沒有作出令人滿意的回答。最近,《國際能源網》披露:在德國聯邦核幅射防護局支持下,由德國美因茨大學科學家完成,研究發現:1980-2003年間,居住在核電站5公里半徑內,有37名幼兒患白血病,比對照區高得多。同時發現,居住在核電站50公里半徑內幼兒都有更大可能罹患癌症。這,不能不讓人憂心。
     
     3、後說損人利己。江西選擇在彭澤馬當帽子山建核電廠,在道義上是有問題的。翻開中國地圖,可以清晰發現,彭澤核電廠廠址,是處在江西長江岸線南岸最末端,處於贛、皖、鄂三省交界處。這個核電廠在運行期間的氣態污染,在50公里半徑範圍內,對江西的環境影響面積估算不過40%,其餘都排到省外

液態污染對江西的環境影響為零,百分之百的廢水都排到下游省界外,我們望江40公里長江岸線將首當其衝,這是損人的一面。利己的另一面,有宣傳材料稱:彭澤核電建成後,江西省得到的是相當於目前發電量總和的電力,九江市得到的是千億投資動能,彭澤縣得到的是每年一二十億的稅收。像這樣不顧相鄰地區的利益,用自己較小的環境代價,換來巨大的經濟好處的核電佈局,我們認為是有違執政黨政治倫理的。國家如放任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為,將來會紛爭不止,後患無窮。
     
     為了從環境影響上論證彭澤核電廠的不宜建設,我們引用一位專家的話加以佐證。環保部華南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許振成研究員最近說:「核電對水源、大氣、土壤等造成的影響是綜合性的,應以整個國土安全角度考慮內陸核電廠的佈局。建議主要河流的上游、水源地、主要糧食生產基地附近不要考慮建核電站」。
    
    (三)安全分析:令人毛骨悚然
     
    核電廠發生安全事故的概率雖然很小,一旦發生就是毀滅性的。實踐證明,核電不出問題是相對的,出問題是絕對的。因為除了地震洪水等自然因素外,還有操作失誤、恐怖襲擊等人為因素,隨時都有可能造成事故的發生。

全世界核電誕生以來,除了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美國三哩島、日本福島三個核電廠發生重大核洩漏事故外,有記錄的還有英國塞拉菲爾核電廠、美國布朗斯菲爾德核電廠、日本茨木核燃料廠、韓國榮光核電廠的核洩漏。就我們中國而言,雖然核電廠很少,據國家核安全局統計,近兩年來發生零級和一級核事故每年平均也在3-4起。
     
     1、三代核技術不是萬能的。為了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彭澤核電廠的宣傳材料稱:上述國外之所以發生核洩漏事故,因為採用的是一二代技術所致,而他們改採用的AP1000三代技術的事故發生率僅相當於第二代技術的1%,甚至極端比喻為:相當於一顆隕石落到某個人頭上的概率。

事實果真如此嗎?有資料表明:AP1000是美國西屋公司轉讓的技術,包括美國在內,全世界還沒有成功應用的經驗,目前只在中國山東海陽、浙江三門興建,其第一台機組到2013年才能正式投產。有專家指出:三代核技術只停留在實驗理論層面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三代技術的設備投入使用

當前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放緩了對第三代核電技術的投產,或許想從中國的使用中獲得更多的安全經驗。

北京大學ZF管理學院教授路風質疑:「AP1000三代技術未經任何實際運轉的檢驗,就開始批量建設一種新堆型,這種做法在世界核電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因此,擁護的人將此譽為「第一次吃螃蟹」,反對的人則貶斥為我們是拿自己當「小白鼠試驗」。
     
     2、核電「裸奔」是非常可怕的。環保部核安全管理司巡視員陳金元指出:「國際上所有發達國家、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有《原子能法》、《核安全法》和類似《核安全法》的法律,

中國作為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成員國,在核安全和核幅射安全方面存在著法律空白」。

正因為如此,《南都週刊》在日本福島核事故後的3月18日著文評論:「中國核電『祼奔』20多年,至今還未穿上法律的外衣」。

「由於缺少一部統一的原子能法,使得ZF部門和運行企業各方面責任劃分都不夠清楚」(中國核電學會原秘書長付昌滿語)。這就出現了多頭管理難以究責的現象:核安全設施的許可隸屬於國家環保部的核安全局審管;對放射性的許可則由衛生、GongAn部門審管;對貯存、放置放射性固體廢物的許可則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管。

有專家認為,多頭監管的危險是,有利益爭著管,一旦發生核污染,就會出現相互推諉的情況,責任追究無法實現

舉一個簡單例子:核電廠有三個安全防護圈,即半徑5公里、10公里、50公里範圍三個不同的應急區域。核電廠在建設和營運過程中,應建立完備的應急計劃、應急設施、應急體系,並進行定期的應急演練,確保事故發生時,區域內群眾能及時安全轉移。

彭澤核電廠屬於環境跨界廠址:其環境影響,我們縣處於安全防護圈內;由於行政區域的分割,我們又被排除在外。核電業內人士指出,我國跨省、跨市縣的核應急機制,到目前為止尚未建立。這是核電「裸奔」的又一典型表現。
     
    3、安全評估會受利益挾持的。一個核電廠就是幾百上千億投資,稅收就業,GDP,以致近年來地方上爭核電到了「打破頭」的地步。

原國務院核電領導小組辦公室副總工程師、副主任湯紫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現在與核電相關的企業,為了自身發展,不惜爭地盤、搶數量,把安全的基本要求都放棄了」。在這樣大背景下,「能夠對核安評估的評估人員,大多是核電圈子裡面利益相關人員,在評估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利益集團的影響,而作為大眾很難以專業角度去監督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語)。有人甚至揭露:隨著各類建設項目逐年遞增,越來越多的人盯上「環評」、「安評」這兩塊大蛋糕,催生了一批包括項目業主、評價機構、地方ZF甚至國家環保官員在內的利益交織、環環相扣的「食物鏈」。

例如2011年5月19日,彭澤核電廠業主單位就請來曾為其做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北京大學核電專家、教授李仲元,來帽子山視察,為其大造輿論。明明這個廠址選擇是漏洞百出,而這位教授卻說,帽子山是不可多得的理想廠址,由此可以印證以上一系列說法。
     
    綜上所述,由於專家評估難免摻雜水分,加之立法的滯後,可以大膽假設,中國今後發生核事故將不可避免

像內陸長江流域的彭澤核電廠,如果一旦發生核安全事故,遭災的就不僅僅是我們望江,還有安徽的八百里皖江,以及下游的長江三角洲,那就會變成國家的災難

到那時,唐·李後主《虞美人》中的名句將要更改一個字,變成「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核』水向東流」。這,不得不令人毛骨悚然!
     
     我們深知,這次陳情告「御狀」,是一次力量懸殊的博弈。我們面對的既有央企核工業集團的經濟力量又有地方ZF一個縣、一個市、一個省的行政力量,這無異於螳臂擋車

但我們深信,有上述顛覆性因素的數據和事實,有中央ZF的明察秋毫,這個「官司」我們一定能贏。
     
     此致
    敬禮!

     汪進舟(原中共望江縣委副書記、縣政協主席)
     方光文(原望江縣法院院長、城關鎮黨委書記)
     陶國祥(原望江縣人大副主任、國家特殊津貼專家)
     王念澤(原望江縣城鄉建設局局長、華陽鎮黨委書記)
     2011年12月20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