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能金流問題 滿佈產學政官

日本核能金流問題 滿佈產學政官
2012-2-21 
作者:宋竑廣
台灣立報


稍微瞭解環保新聞的人應該都知道,有污染疑慮的建設總免不了回饋金的議題,日本自福島核災後,核廠所在地的地方政府,陸續反應出有別於以往的態度。如2012年1月下旬朝日新聞報導,東北受災地以「(收錢)無法被縣民理解」為理由,辭退了高達2億7千萬日圓(約1億台幣)的「核能.能源教育支援事業給付金」。


在此之前已有不少例子,如去年9月讀賣新聞報導,福島縣浪江町辭退了跟新設核廠有關的、款項約8,700萬日圓的「電源建地等初期對策給付金」;去年8月朝日新聞報導,同縣的南相馬市市長,明確地以「受核災影響,不認同未來會威脅市民的核能」為理由,同樣不申請給付金。


所謂的給付金,根據「徹底認識核能網站」(英文名NukeText)的資料,法源來自1974年設立的電源三法,依法電力公司每千瓦/小時要付425日圓的電源開發促進稅,其中190日圓用來評估電源用地,235日圓用來評估電源多樣化,以2003年的預算為例,一年可達4,855億日圓,而這一切關於電廠設施的預算和周邊地方的回饋金,最終都是出自人民繳納的電費。


http://easss.com/books


同樣以該站提供的2003年預算分配表分析,以評估電源用地的部份來說,繁榮地方(電源地域振興策)的部分約佔了3分之2強,但依1974年日本通產省能源廳用來說服人民接受電廠的小冊,明白揭露了核能電廠不易繁榮地方,及因此需要回饋的事實:「比起其他電廠,核能對於促進在地民眾的就業效果微弱,必須用國民因此得到的經濟利益加以彌補。」可是,既然連促進就業的效果都沒有了,之後的相關補助,其實都算不上什麼「繁榮地方」,純粹是種虛詞罷了。


給付金(回饋金)在日本向來就是「櫥櫃行政」(箱物行政)的典型,意思是除了花大錢蓋一些非永久性質的公民活動中心、體育館等建築物之外別無用途。以在福島縣楢葉町設立的交流中心大樓為例,這棟當地最大的文化建設,一年需要7千萬日圓維護,但目前除了場地租借收入之外沒有其他預算;像這樣需要巨額維護費的建設在該地還不只一處,還有陸上競技場(田徑場)、棒球場等,每樣建設必要的維護費都在2千萬日圓以上,對小鄉鎮而言根本負擔不起,楢葉町遭遇的狀況是接受核廠回饋金的鄉鎮的典型,全國各地都有類似的例子。


這些不當的建設可能還隱藏著中飽私曩的黑幕,一直以來關於地方建設的負面消息儘管只是流言,但也有被具體糾正的例子,2001年日本審計院(會計檢查院)發現,在新潟縣刈羽村用電源用地促進對策交付金蓋的生涯學習中心LAPICA,因擅自變更設計等不正當的支出多達2億8千萬日圓。但即便是這樣華而不實的「回饋」,仍然因為金額龐大而誘惑了不少民眾,根據能源廳網頁,地方政府在核廠運轉前10年有391億、後十年還有502億日圓的給付金可收。


事實上,日本核能相關金流影響的範圍,遠遠超過地方建設,早已形成政官產學四界的巨大利益共同體,結構盤根錯節,即便災後也不動如山。據1月22日每日新聞的特集報導,2012年度日本政府的核能相關預算,僅從4,236億圓小幅縮減至4,188億圓;核能向來佔日本能源預算的大宗,據國際能源機構統計,日本政府2010年度用來研究開發的3,550億圓預算,有高達69%、2,481億日圓相關。


再比較其他國家的能源預算分配,日本過度偏重核能的狀況更明顯。同樣2010年度、預算規模相近的美國能源預算4千2百億日圓中,核能不超過18%(782億),佔最多的是節省能源的29%,再生能源次之,有27%;即便是以核電技術聞名世界的法國,2009年度能源預算裡,核能也只佔了44%。大部份的國家從1970到1980年代後,核電預算就大幅下降,唯有日本數十年來始終維持在6到7成上下,其能源政策的僵固性不言而喻。


在政治獻金方面,日本電力公司不論資方勞方(工會),對兩大政黨的捐輸均十分可觀,例如擁有核電的9家電力公司在2009到2010年度,以個人政治獻金的形式給自民黨8千萬日圓,其工會相關團體給了民主黨國會議員6,876萬日圓以上。而對於在地方上的39個核電外圍團體,2010年給了3千6百萬日圓,有60位前官員轉任到這些團體任職,形同職位酬庸。


在大學研究經費方面,2006到2010年度5年之間,11所國立大學的相關研究,核電相關企業最少給了104億8,764萬的資金,其中不乏以億為預算單位的研究計劃。儘管相關核電企業表示,贊助研究是為了提升核能產業技術,但換個說法則是,只有支持核能的研究會有補助;像是以反核論述著名的學者小出裕章、今中哲二,同樣5年期間得到的經費是零,除了遭受核彈摧殘的廣島市,給後者委託了一筆僅僅42萬日圓的研究。另一方面,有多所著名大學拒絕、遮掩,或尚未提供給每日新聞相關資料。


曾經受邀到環保基金論壇ap bank forum,長年反核的南相馬市市民高橋美加子,在跟著名音樂製作人小林武史的對談中表示:「回想35、36年前開始反核時(福島核廠於40年前興建),東京也有不少人來聲援,但當地民眾卻毫無反應,議員還說反核的人滾出去,但同樣確實的是,家鄉因為貧窮,被稱為日本的圖博,大家才急著要錢……」而在河北新報的專訪中,高橋坦言核電帶來的周邊道路與通勤人潮,一度讓她懷疑自己的信念,但核災後,當因為放射線管制區域而延遲對親人的搜索時,讓她心中充滿不安與悔恨。


高橋美加子所經歷的人生,或許是一體兩面的、核電回饋金和核災風險的縮影。在台灣,學者吳再益指出,歐美國家對於核電廠少有回饋,核能大國法國也沒有;然而政府卻往放寬回饋金運用,並免除取得公投同意義務的方向前進。


去年3月立委賴坤成指出,台電一直用利誘方式解決核廢料處置問題,「簽下參與調查同意書就有1百萬、進入核定程式有5千萬、台電進駐調查加發5千萬、調查報告出爐再給5千萬、選址確定還要付給地方30億」,又打算修改條例直接發給居民。


面對巨額的回饋金,偏遠地區的居民真能妥善思考核電嗎?高橋美加子在專訪的最後呼籲:「在東京的各位,福島第一核電廠是為了你們建造的,能夠阻止核能發電的只有你們,請說說話吧。」也許,不限於東京,所有受到核電利益的人們,都需要回應這樣的呼籲。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