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島核震一週年 廢核革命 還我繁榮興盛

日本福島核震一週年 (中篇):廢核革命 還我繁榮興盛!
副刊 新視野  2012-3-10
南洋網


在日本東北部的福島市市政府辦公室外,大批示威者拉著寫有「日本不需要核電廠」的橫幅示威。


遭逢大禍的福島,百廢待興。
一廢,農地荒廢,耕作停頓,農產品安全是另一個棘手問題。
二廢,經濟頹廢,工業鏈斷裂,失業率飆升,核震之後最難的,就是如何面對現實的生存挑戰。
三廢,廢核「革命」越演越熱,政治舞台餘震不斷。


四廢,輻射威脅何時廢除?廢棄的核電站何時除役?災區廢墟何時能清?助、入住臨時住宅、漁業、農業、核輻射洩漏事故、重建防潮堤、清除災區垃圾……種種問題急待解決。


http://easss.com/books


荒涼陰鬱,「輻」影籠罩的福島,何時重新繁榮興盛?
一度引起全球陷入「輻射恐慌」的福島核電站,廢棄至今,如死城,如荒野。繼廣島之後,成為日本第二個「陰霾之地」。
事後的364天,全球大事紀接連不斷,日本民眾還掙紮在核輻射的陰霾裡,日本社會籠罩著癌症和畸形的憂患。


半年前……
福島核災之後的三個月內,核輻射污染範圍持續擴張,衣食住行似乎無一安全,引發全球恐慌。
半年後,有關輻射指數的報告開始轉淡,焦點轉向重建及安撫工作,但仍有逾千具屍體無人領,近10萬災民無家可歸。
9個月後,日本官方及核電企業宣稱冷卻系統已穩定,情況受控制,但日本民間團體「防禦輻射項目」委託輻射測定機構抽樣檢測土壤後卻發現,東京內外至少還有超過20處的輻射「熱點」!


此外,旅客遊日後染輻射的新聞,依然時有所聞。官方不再頻密更新輻射指數,只有大學機構和民間非政府組織鍥而不捨,持續追蹤及檢測輻射排放量,結果往往令人既憤又恨,更有輻射水外洩的消息頻傳。


一年後……
一年後的今天,核事故並未畫下句號。受損的反應爐要除役,可能需要40年,熔化了的核廢料,可能會留在原處25年之久。換言之,要完全清除核洩輻射,還早得很。


東京電力公司最新檢測報告指出,國產遙控機器人Quince2在福島第一核電廠2號機組的反應堆廠房內,檢測到最高達每小時220毫希的強輻射,而輻射值最高的是廠房5樓反應堆安全殼蓋子附近,每小時數值達127毫希至220毫希,廠房內濕度也高達70%左右,這樣的指數,人類根本難以入內作業!


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原子力安全保安院的數據,以福島為中心的幾個縣在核災之後六個月的放射性檢測,農產品的放射性物質超標率逐月遞減,依序為9.1%(4月)、5.6%(5月)、3.9%(6月)、3.1%(7月)、1.3%(8月),水產品從6.6%降至3.5%。


至於大氣方面的放射性物質監測,福島市、仙台市和磐城市這三個距離事故現場最近的城市,檢測數據原本很高,後來持續遞減,半年後已下降到正常指數之內。東京、大版和札幌三個地區的大氣也已恢復穩定。


隱瞞輻射污染真相
然而,事情就這樣了嗎?日本民間非政府組織以及香港民間組織和台灣研究人士所道出的,是截然不同的另一回事。
香港逾40個團體組成的「反核之眾」毫不諱言對各國政府隱瞞輻射污染真相感到擔憂和憤怒。該組織批評各國政府隱瞞福島核災輻射污染的真相,已到了「驚天陰謀」的程度,而這樣的肆意妄為,皆因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包庇。


此外,日本地球之友早前也發表聲明,強烈反對日本國會參議院濫用國稅,批准及資助核電企業與越南、約旦、俄羅斯及南韓簽署的核電合作協議,同時揭露日本政府將工人與兒童法定可接受的輻射水平,由每年100毫希及1毫希,提高到每年250毫希及20毫希,甚至鼓勵民眾接受東北地區的高輻射污染廢料,將之焚化,然後將灰渣埋在堆填區


此舉將令輻射物質透過水陸空擴散到全國,甚至蔓延到更遠的地方!


日本國民核能資訊中心(或稱日本原子力情報資料室)除了有大批專員詳細蒐集全球核能進展和演變,更步步追蹤日本國內的核能政策、核輻射污染指數、核電站反應爐運作情況以及核電站工作人員感染輻射等詳細記錄,毫無一刻鬆懈。


患癌比率持續上升
另有獨立專家的研究顯示,在切爾諾貝利核災之後,烏克蘭地區死於甲狀腺癌的人數大幅增加,尤其是女性。此外,在白俄羅斯,截至2000年的數據顯示,兒童患上甲狀腺癌的比率,比核災前高處88倍,青少年12.9倍,成人4.6倍!至2003年,烏克蘭境內的輻射污染地區內,長期患病的兒童多達77.8%!
旅居日本日本的台灣作家劉黎兒在其著作《我們經不起一次核災》中指出,日本已進入全民遭輻射污染的時代,200萬以上的福島及北關東地區居民生活在高濃度輻射污染的環境下,遭輻射污染的食品則在日本全國流通。


此時此刻,乍然想起宮崎駿動畫片《風之谷》人人帶著毒氣罩生活的畫面,彷彿是一道預言。


截至2011年12月杪的報導,福島核電廠高階輻射物質大量外洩後,放射性物質不但全部進入大氣與海洋,也進入土壤與可能的地下水系統,遠遠超過美國的三里島,並且追上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災的嚴重污染等級。


廢核意願教人焦慮
京都大學原子爐學者小出裕章則形容,核災讓日本變成「無法」狀態,每平方公尺4萬貝克以上的地區,依法是輻射管制區域,在區域內不能喝水、不能有兒童進出、不能把其中任何東西帶出來,但核災後卻全部「解禁」,福島全縣級關東倍部等地區,輻射污染比管制區域還嚴重,政府卻繼續讓200多萬人居住,包括30萬名兒童,物品搬遷也進出自如。


民間對於有所隱瞞的輻射指數充滿疑慮,但人們更擔心的是,儘管談核色變的日本,政府表明將暫時告別核電時代,在2012年4月暫停全國54座反應爐,進行檢查工作,但並沒有明確表示是否有廢核的意願。因此不排除政府最終將再一次選擇與財團同聲同氣,通過重新啟用核電廠的議案。


日本是處於地震帶的高危地區,核危機肯定偏高。該國是最依賴核電的亞洲國家,世界第三大核能國,福島之禍讓核安全神話破滅,若政府執意繼續這條核能之路,日本民眾無疑將陷入更大的焦慮和憤怒。


另一個真相:拒絕設立核安全監督機構
「享用」著核能所生產的「穩定而龐大」電量的大多數人,從來不曾想過,也不曾知道,政府大力推動和鼓勵的「新能源」,輝煌的經濟和能源數據背後,還有許多不被告知的「犧牲」。


「所謂的核電廠,跟各位所想的或許有點出入。那是個每天使工人遭受輻射曝曬,以及充滿嚴重歧視的地方。」——平井憲夫


「包商工人維修完一個核電廠後再換到下一個核電廠,沒有人幫他們計算一年內或數年內累積多少輻射劑量。目前所有的報告,只是幾分關於輻射屋的調查報告,核電廠工人的部分則一片空白……」——彭保羅


企業打造的表象
官方和企業打造出來的表像是——核電廠是高科技的先端產物。事實上,再高的科技,依然需要人力組裝、檢查、維修、操作。


原來,「新能源」就是把「大多數人的利益和穩定」,建立在少數人的生命上?更須省思的是,如果人類現階段已經無法選擇要不要核能,那是否應該檢討,手握如此聚能,有多大能力自控?


如果以上這些參與者的「證詞」,都只是「一面之詞」,核安全的保障足以信任,那聯合國機構的聲明,是最好的佐證——國際原子能機構在福島事故後揭露在2007年已要求日方設立一個權力更大、更獨立的核安全監督機構,強化防護措施,應對強震及海嘯的強大破壞力,但這項建議卻遭日方拒絕!


天災,人禍,從切爾諾貝利到三里島,從三里島到福島,核災,究竟是「天意」還是「人為」?


記者的話: 寫在日本福島核災一週年
請別說,日本距離我很遠,不干我事。全球化時代,無疆界地球,任何事,任何人,都有扯不開的關係。


我們吃的壽司、拉麵、魚生,來自日本;我們喝的煎茶綠茶,在日本的土地孕育;我們吃的富士蘋果、白蘿蔔和菠菜,來自日本;我們住的地球,和日本是同一個地球。


除非有一個政府,有一個專家,真能100%保障核能安全無虞,核廢料永遠不外洩。


否則,全球不會發核,我們不會反稀土,「輻射廢料」就是我們之間的關係,也因為福島,我們看到了稀土的「未來」。太多太多的悲慘實例,讓我們不忍卒睹,歷史不止一次提醒我們不要重蹈覆轍。


我們無法選擇不要自然天災,卻可以選擇避免人為禍害。
所以,請別說,日本的事,不干我事


報導:陳絳雪/圖:取自外電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