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大學教授集結 批判新版輻射補充教材
2012-9-18
台灣立報
宋竑廣
「核災的輻射跟這一次X光差不多。」「大自然中也有許多輻射。」「福島核災沒死人。」「低劑量被曝是安全的。」日本311核災後,對於核災本身的影響與對輻射的看法眾說紛紜,正當民間努力透過讀書會、發行刊物,甚至參加國外相關會議來尋求正確資訊時,在日本執掌教育的文部科學省,卻仍編寫飽受爭議的放射線補充教材,引發民間團體與第一線教師的質疑,而福島大學的學者還成立了放射線補充教材研究會,編寫17頁的批判報告,避免下一代的判斷力因此降低。
2012年2月成立的「福島大學放射線補充教材研究會」,由教員自發性參加,不到一個月即有20位左右的教授加入,領域橫跨理工、行政、經濟經營等學科,經由對放射線與被曝問題的研究,檢視像補充教材這類的刊物以正視聽,作為在地回饋活動的一環。批判報告的副標為:「為了防止『減思力』,培養判斷力、批判力。」減思力的意思是減少思考的力量,表示這本來自官方的補充教材會影響學子的判斷力,核電教育的害處可見一斑。
報告的序言提到,福島核災後,文部科學省在2011年10月重編教材,然而關於核災本身的描寫幾乎沒有,強放射線就在一般人的身邊,過度低估相關健康影響,有著種種問題。儘管舊版已被回收,內容在網站上也被削除,但新編版仍然偏重擁核派的說法,有減少學子判斷能力的疑慮,因此希望透過相應的批判報告,平衡教材的說法,也讓一般市民有所認識,減低輻污的危害。
大體而言,這本教材有幾個觀念問題很大,簡要糾正如下:
一、儘管自然放射線近在身邊,人工放射線並非如此。
二、由於(人工)放射線會破壞DNA,要盡可能地避免非必要的被曝。
三、低劑量的被曝(一年100毫西弗以下)對健康的影響還不明朗,而非沒有影響。
四、一般人工放射線的應用有其效益,與核災不該一概而論。
五、已經破滅的核安神話,源於擁核派的說法,為免重蹈覆轍,教材應注重觀點的公平性,培養個人的判斷力與批判力。
和新編教材幾乎不提福島核災的態度不同,批判報告重述了關於事情的經過。除了像是逸出85京貝克(一京是一兆的一萬倍)的放射線,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International Nuclear Event Scale, INES)評為最嚴重的第七級等基本事實之外,還指出日本政府幾項錯誤的宣稱,例如2011年12月發表的「事故終息宣言」,照理說要等同於原子爐安定的冷溫停止狀態,然而放射線污染仍舊持續中,又,中央政府與福島縣府早就從美軍手上拿到污染範圍預測圖,卻遲遲未發佈,導致災民承受非必要的被曝。
同樣與事實不符的看法,還有「福島核災沒有死人」,然而實際上在雙葉地區的醫院,有幾十位因避難而來住院的老人死亡,還有因為輻污影響而自殺的人,都應該被計入犧牲人數。相馬市一名55歲自殺的酪農,自從被命令不准出貨後,每天都在重覆搾乳又丟棄的工作,在他遺體旁邊,寫有「如果沒有核災的話……」「留下來的酪農不會輸給核災」等句子;南相馬市一位93歲自殺的老婦,遺書上寫著:「要再避難的話,腳也不方便。」「每天都是核災的事情,別無他法,再見了,我到墓裡去避難,對不起。」
Web Hosting
由於一般民眾不熟悉放射線,加上電力公司的誤導,災後流傳著許多誤解,如「大自然也有許多輻射」,話雖沒錯,但卻沒有和人工放射線做區分。如同教材所述,自然中有包括來自宇宙的放射線,空氣中也有的氡,花崗岩和食物中有的鉀等,在日本每人平均被曝1.5毫西弗。不過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對自然放射線有一定的耐受度,而且在日本,自然放射線劑量最高的地方頂多每小時0.06微西弗,相對於核災後政府提高的標準每小時3.8微西弗,可見和自然狀態相比差了63倍。
再者,人工放射線的能量,比起結合人體細胞的分子鏈的能量高出甚多,後者約數電子伏特,前者若是X光約10萬電子伏特;若是核災輻污中的銫137的伽馬射線,約66.1萬電子伏特;若是被用在核電MOX燃料的鈽239阿爾發射線,約510萬電子伏特。因為有這樣的能量,才能破壞細胞中DNA等的分子鏈,以銫137來說,考慮它30年的半衰期,要降到不至於破壞人體細胞的分子鏈的程度,約要500年;鈽要2萬4千年(鈽沒有寫在教材上)。放射線的強度又和距離的平分成反比,在體外一公分處,跟在體內距離細胞一微米處相差一億倍,這也是體內被曝跟體外被曝的狀況不同的原因。
至於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除了產生急性症狀的高劑量被曝之外,要特別留意對低劑量被曝的迷思,儘管250毫西弗以下沒有急性症狀,100毫西弗以下不會表現出檢查得到的症狀,但這並不代表一定安全。例如災後日本政府把標準提高到一年20毫西弗時,受到國內外的諸多批判,例如「社會責任醫生組織」(Physician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即根據被學界醫界廣泛認可的低劑量輻射之健康效應報告(BEIR),表示「不存在所謂的安全標準」,以20毫西弗的狀況持續兩年之後,每100名孩童會有1名罹病,根本不能說是安全。
真的要從安全的角度來看的話,即便是低劑量,也有相應的風險,採取這種態度的組織包括國際放射能防護委員會(ICRP)、聯合國科學委員會(UNSCEAR)、歐洲放射線風險委員會(ECRR)等,他們都支持表示輻射劑量與風險成正比的「無門檻線形圖表」(Linear Non-Threshold),換句話說,多數的相關國際組織都同意這點,而非「某個程度以下的放射線劑量等於安全」,更不是被基層教師認為有輕描淡寫嫌疑的「沒有明確證據顯示會致癌」。
福島大學這份報告所指陳的謬誤,在台灣的類似宣導教材裡也常見到,例如由全國核子事故處理委員會委託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的網路刊物《我們的鄰居─輻寶》,同樣提到大自然中也有許多放射線,而未特別區分兩者的不同,讀者看了或許以為風險相差不大;代表放射線的角色輻寶,在交談後消失,主角群接著說:「想必是能量放光,所以消失了。」也容易讓人忽略人工放射線對人體長時間的影響。
地小人稠的台灣,有數以百萬的國民「和輻寶為鄰」,核能教育的質量至為重要,加上福島核災帶給世人的震撼,核電危害的專書陸續出版,有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不同於台灣官方的看法,未來學校老師如何引領相關教學,有賴教學專業的與時俱進。
2012-9-18
台灣立報
宋竑廣
「核災的輻射跟這一次X光差不多。」「大自然中也有許多輻射。」「福島核災沒死人。」「低劑量被曝是安全的。」日本311核災後,對於核災本身的影響與對輻射的看法眾說紛紜,正當民間努力透過讀書會、發行刊物,甚至參加國外相關會議來尋求正確資訊時,在日本執掌教育的文部科學省,卻仍編寫飽受爭議的放射線補充教材,引發民間團體與第一線教師的質疑,而福島大學的學者還成立了放射線補充教材研究會,編寫17頁的批判報告,避免下一代的判斷力因此降低。
2012年2月成立的「福島大學放射線補充教材研究會」,由教員自發性參加,不到一個月即有20位左右的教授加入,領域橫跨理工、行政、經濟經營等學科,經由對放射線與被曝問題的研究,檢視像補充教材這類的刊物以正視聽,作為在地回饋活動的一環。批判報告的副標為:「為了防止『減思力』,培養判斷力、批判力。」減思力的意思是減少思考的力量,表示這本來自官方的補充教材會影響學子的判斷力,核電教育的害處可見一斑。
報告的序言提到,福島核災後,文部科學省在2011年10月重編教材,然而關於核災本身的描寫幾乎沒有,強放射線就在一般人的身邊,過度低估相關健康影響,有著種種問題。儘管舊版已被回收,內容在網站上也被削除,但新編版仍然偏重擁核派的說法,有減少學子判斷能力的疑慮,因此希望透過相應的批判報告,平衡教材的說法,也讓一般市民有所認識,減低輻污的危害。
大體而言,這本教材有幾個觀念問題很大,簡要糾正如下:
一、儘管自然放射線近在身邊,人工放射線並非如此。
二、由於(人工)放射線會破壞DNA,要盡可能地避免非必要的被曝。
三、低劑量的被曝(一年100毫西弗以下)對健康的影響還不明朗,而非沒有影響。
四、一般人工放射線的應用有其效益,與核災不該一概而論。
五、已經破滅的核安神話,源於擁核派的說法,為免重蹈覆轍,教材應注重觀點的公平性,培養個人的判斷力與批判力。
和新編教材幾乎不提福島核災的態度不同,批判報告重述了關於事情的經過。除了像是逸出85京貝克(一京是一兆的一萬倍)的放射線,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International Nuclear Event Scale, INES)評為最嚴重的第七級等基本事實之外,還指出日本政府幾項錯誤的宣稱,例如2011年12月發表的「事故終息宣言」,照理說要等同於原子爐安定的冷溫停止狀態,然而放射線污染仍舊持續中,又,中央政府與福島縣府早就從美軍手上拿到污染範圍預測圖,卻遲遲未發佈,導致災民承受非必要的被曝。
同樣與事實不符的看法,還有「福島核災沒有死人」,然而實際上在雙葉地區的醫院,有幾十位因避難而來住院的老人死亡,還有因為輻污影響而自殺的人,都應該被計入犧牲人數。相馬市一名55歲自殺的酪農,自從被命令不准出貨後,每天都在重覆搾乳又丟棄的工作,在他遺體旁邊,寫有「如果沒有核災的話……」「留下來的酪農不會輸給核災」等句子;南相馬市一位93歲自殺的老婦,遺書上寫著:「要再避難的話,腳也不方便。」「每天都是核災的事情,別無他法,再見了,我到墓裡去避難,對不起。」
Web Hosting
由於一般民眾不熟悉放射線,加上電力公司的誤導,災後流傳著許多誤解,如「大自然也有許多輻射」,話雖沒錯,但卻沒有和人工放射線做區分。如同教材所述,自然中有包括來自宇宙的放射線,空氣中也有的氡,花崗岩和食物中有的鉀等,在日本每人平均被曝1.5毫西弗。不過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對自然放射線有一定的耐受度,而且在日本,自然放射線劑量最高的地方頂多每小時0.06微西弗,相對於核災後政府提高的標準每小時3.8微西弗,可見和自然狀態相比差了63倍。
再者,人工放射線的能量,比起結合人體細胞的分子鏈的能量高出甚多,後者約數電子伏特,前者若是X光約10萬電子伏特;若是核災輻污中的銫137的伽馬射線,約66.1萬電子伏特;若是被用在核電MOX燃料的鈽239阿爾發射線,約510萬電子伏特。因為有這樣的能量,才能破壞細胞中DNA等的分子鏈,以銫137來說,考慮它30年的半衰期,要降到不至於破壞人體細胞的分子鏈的程度,約要500年;鈽要2萬4千年(鈽沒有寫在教材上)。放射線的強度又和距離的平分成反比,在體外一公分處,跟在體內距離細胞一微米處相差一億倍,這也是體內被曝跟體外被曝的狀況不同的原因。
至於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除了產生急性症狀的高劑量被曝之外,要特別留意對低劑量被曝的迷思,儘管250毫西弗以下沒有急性症狀,100毫西弗以下不會表現出檢查得到的症狀,但這並不代表一定安全。例如災後日本政府把標準提高到一年20毫西弗時,受到國內外的諸多批判,例如「社會責任醫生組織」(Physician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即根據被學界醫界廣泛認可的低劑量輻射之健康效應報告(BEIR),表示「不存在所謂的安全標準」,以20毫西弗的狀況持續兩年之後,每100名孩童會有1名罹病,根本不能說是安全。
真的要從安全的角度來看的話,即便是低劑量,也有相應的風險,採取這種態度的組織包括國際放射能防護委員會(ICRP)、聯合國科學委員會(UNSCEAR)、歐洲放射線風險委員會(ECRR)等,他們都支持表示輻射劑量與風險成正比的「無門檻線形圖表」(Linear Non-Threshold),換句話說,多數的相關國際組織都同意這點,而非「某個程度以下的放射線劑量等於安全」,更不是被基層教師認為有輕描淡寫嫌疑的「沒有明確證據顯示會致癌」。
福島大學這份報告所指陳的謬誤,在台灣的類似宣導教材裡也常見到,例如由全國核子事故處理委員會委託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的網路刊物《我們的鄰居─輻寶》,同樣提到大自然中也有許多放射線,而未特別區分兩者的不同,讀者看了或許以為風險相差不大;代表放射線的角色輻寶,在交談後消失,主角群接著說:「想必是能量放光,所以消失了。」也容易讓人忽略人工放射線對人體長時間的影響。
地小人稠的台灣,有數以百萬的國民「和輻寶為鄰」,核能教育的質量至為重要,加上福島核災帶給世人的震撼,核電危害的專書陸續出版,有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不同於台灣官方的看法,未來學校老師如何引領相關教學,有賴教學專業的與時俱進。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