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絶對不是零排放

核電絶對不是零排放

李偉才,李逆熵博士所謂"當務之急,是極速「去碳」...採用沒有碳排放的核電" ,正是 "全球巨大既得利益集團花費天文數字的資源以進行的散播迷霧、混淆視聽、顛倒是非的鋪天蓋地的宣傳攻勢" 的範例!

(希望李博士是舖天蓋地的賣核宣傳攻勢的"被誤導者",不是有意誤導大眾的"傳導人"。)

稍加思考,便知道 "核分裂"、"核電廠運作"和"核(能發)電"是三個不相同的概念。賣核者卻偷換概念,將"核分裂"不產生溫室氣體說成"核電廠運作"不排放溫室氣體,再由此推論"核電零排放",以偏蓋全,還要四處大肆宣傳,情況有如指著黑紙的白點騙人相信整紙是白的,這不是誤導市民是什麼?

"核分裂"只是"核電廠運作"的一部份,"核電廠運作"也只是"核能發電"眾多程序之一,即使前兩者真的是"零排放"(其實核電廠運作也要靠化石燃料支持),也不等於"核電是零排放"。要如實評估核電的碳排放量,必須分析核燃料的整個生命週期,或整個核電的生產流程,否則便是犯下以偏蓋全的謬誤。

"核能發電"涉及眾多依賴化石燃料的程序,包括開採鈾礦、提煉濃縮鈾、興建核電廠、輸送和掩埋核廢料等,當中只有反應堆運作時不排放二氧化碳,其餘每一程序均消耗大量化石能源,製造大量溫室氣體,並使水土和空氣受到大量放射性有毒物質污染。同樣以整個生命週期(life cycle)算計,核電產生的温室氣體約66g CO2/kWh,比太陽能和風電高出數倍 (視鈾礦質量而定)。核電同樣製造溫室效應,絕對不是零排放 。若將投資核電的資金用於減少浪費電力等節能措施,減排的效果可提高達20倍。也就是說,核電排擠了其他更有效的減排方法,迫使温室效應加劇 。

核電廠的熱電轉換效率不高,每生產一個單位的電能,便製造雙倍(200%)的廢熱,是名副其實的海洋、河流、大氣加熱器,還說什麼減少全球升溫?

核電的淨能源比率(net energy ratio,即能量產出與能量投入的比率)比水力發電、燃煤發電及風力發電更低。由於效率較低,核電無法在開放市場中與其他發電方法競爭,只有在納稅人(政府)的龐大補貼下才能夠以可受接的價格出售。 

核電極度昂貴,留下的禍根又深重至極,以核減碳就如叫人買山珍海味止餓,又如吸煙減肥。

二氧化碳可以透過光合作用減少,但核電廠不斷產生的人工放射核素(如鈈-239)其放射性(radioactivity)卻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制止,可導致各種癌症和遺傳疾病,破壞生態環境,遺害千萬年。二氧化碳可怕,還是核廢料可怕?

在這個公關橫行、真假難分的時代,科學大師、環保明星皆不足信。

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溫上升是事實,但核電同樣產生造大量溫室氣體,還要留下萬年不滅的死忙灰燼。

沒有必要在化石燃料和核能之間二擇其一。提倡以核代煤,不但是環保運動的迷失,更是引領群眾踏上死亡之路。

參考 :
1. Myth of Nuclear Power-A Guide http://q.gs/4tRfQ

2. Questioning a Nuclear Renaissance 2010 http://q.gs/4tRfm

3. David Flemming, The Lean Guide to Nuclear Energy (London: The Lean Economy Connection, 2007).

4. Kristin Shrader-Frechette, What Will Work: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with Renewable Energy, Not Nuclear Pow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http://amzn.to/1akcHc7

5. 小出裕章著,陳炯霖譯,《核電是騙人的》(台北:推守文化,2012)。http://nuke3.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6587.htm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