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核運動系列:香港本地為何難反核? - 古偉牧


反核運動系列:本地為何難反核?2011-12-21 


日本311地震後,海嘯破壞了福島核電廠設施,引起近二十年最嚴重的核災難。反核聲音再次震動全球,多國發起反核示威遊行,德國政府更宣佈於未來10年關閉國內17座反應堆。


反觀香港,雖然曾發生「盲搶鹽」,日本食肆生意也曾短暫地一落千丈,但大型反核活動並沒展開。


位於約50公里的大亞灣核電廠運作如常,本地依舊消費百分之二十三的核電供電量。港府更曾經提議把核電百分比提高至五成,足見政府核危機意識不足。


有本地環保團體指出,香港市民的無力感和對核電誤解,成為本地反核運動的阻力。


正正靠反核「起家」的全球性環保組織綠色和平,1971年創辦人嘗試阻止美國在安卡島(Amchitka)進行核子試驗,最終逼使美國政府翌年宣佈取消計劃。


該組織在1997年落戶香港,並未有機會參與1986年百萬人簽名反對興建大亞灣核電廠運動。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古偉牧指出,組織成立之時大亞灣核電廠已經興建,議題亦「遠離香港可以討論的範圍,失去先天優勢去動員或帶起社會氣氛討論。」


綠色和平一直認為核電廠應盡快淘汰,零核電是「終極目標」,亦反對早前政府增加核電的建議。


不過在香港脈落下――本身沒有自己核電廠政治上似乎難以干涉國家核發展策略,既然沒法阻止繼續使用核電,便將討論集中在危機處理及補救措施上。



http://www.facebook.com/nuclearfree
http://www.facebook.com/nukefree



綠色和平訪問:古偉牧—項目主任


組織將注意力集中在安全問題,如去年大亞灣核電廠發生輕微泄漏,便向政府提出如何準備及改善。


日本福島核災後,討論香港應如何準備及處理大亞灣的威脅、舉辦遊行、進行資料搜集,研究日本處理福島核災經驗,總結給香港政府。


「好似保安局表示疏散區只有30公里,但這是指永久疏散區,還是意外發生時的疏散區呢?」他們期望透過討論細節,讓市民得到更多保障,並向多個社區講述核電潛在的危險及社區如何自處。


為什麼反核難?


古偉牧認為其實香港市民理解核電可帶來的災禍,對核泄漏的危機感及害怕程度相當高,「假設大亞灣今日出事,香港不能幸免於難。」但最吊詭的是由於核問題給人感覺太複雜,一般人無法處理。


大眾在此事上顯得無助,甚至認為既然無法避免,就選擇忽略它。


「很難與市民談怎樣阻止大亞灣的威脅…畢竟這是個長遠的議題,你好難藉著一個十年後的議題去同市民傾,難以動員市民行動。」


他指出,唯一可以做的是與市民講述一些切身的處境,如電費增加,再引伸至核電問題。「例如改革電費制度,減少電量就不需用咁多核電。」他期望可以透過議題引起社會關注。


另一方面,反核的阻力亦源自公眾缺乏對再生能源的認識


「大部分市民仍停留在再生能源一定是昂貴、核電是乾淨而且安全等等…其實核電既不安全,長遠並不划算,並不是明智的選擇。」


很多人會理所當然,以為香港要很多電,所以需要核能。


古偉牧解釋:「其實,普羅大眾不理解需要用多少電,只認為越多越好。能源議題只停留在印象上的討論或口舌之爭,反核運動難以再一步推進。」


再者,電力公司有龐大資源,可以舉辦一些研討會邀請外國專家來「唱好」核電,「最近電力公司又製作環保網頁,變相向提供學校通識教材,但其實最後是灌輸核電是好的一類觀念」。


縱然現時難以打破大眾一直以來對能源或核電的迷思,但這些都阻礙不到市民親眼見到核災難的影響。


教育上的不足,綠色和平認為組織有責任去揭發及闡明能源問題,期望將討論推到社會各界層面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