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核的未來 德國資深記者Wolfgang Pomrehn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
無核的未來 德國資深記者Wolfgang Pomrehn
明報
2012年3月18日

支持核能發電的論據,不外乎乾淨及高效。1986年的切爾諾貝爾核災遺害陸續曝光、2011年福島事故當頭棒喝,大量事實早已粉碎核電乾淨的神話;所謂高效亦被水力、風能和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清脆利落比下去。歐洲多國遠在上世紀就意識到核電危險。丹麥在70年代末期公投反核,積極發展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奧地利緊隨其後,即使建了一間核電廠,也從來沒有啟動過;德國的反核運動更被譽為全球的完美典範﹕經過將近40年持久戰,無核成為德國民意主調,政府宣告要在2022年徹底放棄核電。

諷刺的是,處在地震帶的亞太國家卻反其道而行﹕日本作為世界上唯一遭原爆國家,當福島核災受害者還在掙扎保命之際,居然仍計劃把核電輸出越南和印尼;中國仍然緊緊擁抱興建240台核反應爐的鴻圖大夢。我們是否沒有選擇?

自70年代一直追隨德國反核運動的資深記者Wolfgang Pomrehn回顧這場漫長的群眾運動,「過程其實不是一路平坦。但今天在德國,核電可以說已經成為歷史,因為社會對核電已經有一個共識,反核已經成為主流想法;政府不可能再批新的核電廠了,但他們可能會設法延長某些核電廠的壽命,這是牽涉到每年約3億歐元的利潤,核電廠就像一台印鈔機,政府總是偏幫大企業的」。

http://easss.com/books 


能源的危機和出路

「在70年代,(西)德國的核能政策跟法國差不多,要全力發展核能,國家總供電量一半以上來自核能。我們建核電廠,還要建快殖反應堆(Fast Breeder Reactor)和再提煉廠,生產比鈾(Uranium)更危險的鈈(Plutonium)。

但民間持續頑強反對,80年代中,再提煉廠沒有建成,快殖反應堆落成了也沒有使用。國會通過一些有利再生能源發電的法例。但剛在福島災難發生前半年,政府還是想修改(不利核電的)法例。福島核災後,德國多個城市都有反核活動,人數之多是空前的。」Wolfgang說。就在福島事故後,德國政府宣告2022年全面放棄核電。

本月10日,Wolfgang和 來自日本、台灣、加拿大和美國等關注核能安全的朋友出席「亞洲核能真相多面睇」論壇,會上一名自稱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副教授的男士異常激動,堅持高效的核電非常必要,再生能源遠遠不能應付社會用電需求。

「我們需要再生能源。這不單單關乎核能,也關乎煤炭、煤礦工人的福祉、氣候變暖、環境破壞。我們反對的是 整個能源結構。石油危機提出了好久,煤在30到40年內也會用光,核燃料鈾將在40到50年後枯竭。」一直在德國Telepolis新聞網報道能源和氣候問題的Wolfgang強調,如果把核電廠漫長的建築周期和大量從大氣中耗損的熱能計算在內,被吹噓成好像是不爭之實的所謂高效,就該要打上一個大大問號。「(核電)不是一帖解決能源危機和氣候問題的特效靈丹。」

2011年底,再生能源發電在德國總電力供應所佔比例已經達到21%,第一次超過核電的17.7%。歐盟早在2007年通過一套具約束力的能源計劃,要求到2020年時,再生能源發電佔歐盟總電力供應的20%。其實,再生能源對世界環境和人類社會的好處和需要非常清楚;即使是要建240多台核反應堆的中國,風能和太陽能發電技術和使用都排在世界前端

2010年底,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風能提供國。中國國土遼闊,哈佛和清華大學有研究說,到2030年風力發電可以完全滿足中國國民的用電需要。

世界不需要另一次核災,才猛然想起核電神話大部分源於一些國家對發展核武器的野心﹕他們為了在短時間內有能力發展核武器,就先擁有核能這基本的核設施。高度資金密集的核電運作,也滿足了自由資本主義經濟以追求利潤為最終價值的邏輯和倫理﹕金錢跟權力緊緊靠攏。

遍地茁長的再生能源

毗鄰反核前鋒德國的法國,是世界核電大國;但任鄰居怎樣叫囂,核電仍然穩操電力市場的牛耳。「法國的核電有其歷史淵源﹕兩次大戰後,法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在國家主權和對抗美蘇超級大國這種民族情緒下,法國工人、工會和左派都支持發展核能。60、70年代一個共同想法是﹕『核就是未來』。這種情到近年才開始改變,法國工會和比較激進及批判的綠黨改變立場,在法國也有大型的反核集會和遊行。以前其實也有,只是不大成功而已。」Wolfgang說。

法國的電力市場高度集中,只有一個大玩家﹕EDF(法國電力)。」EDF在法國營運19個核電站,核電佔電力總產量從2010年的78.5%上升到2011年的80.7%,達421.1兆瓦。法國高度依賴核能,以及跟核能相連的經濟運作。法國是繼美國後世界第二大核電供應國。

跟法國相反,一些歐洲國家如德國在過去幾十年一邊逐步擺脫核能,一邊在再生能源方面努力。「再生能源多是一些小規模營運,為當地社區例如農民等提供服務,發電站分佈在不同地方,不像大型煤油發電廠那樣規模大和資本集中。這是非常重要的。再生能源為很多人提供工作。」Wolfgang說目前在德國有30到35萬人從事再生能源發電。「這是事實,他們不是一群玩風的嬉皮士,他們老老實實操作風力和太陽能發電機,他們在小城鎮或村子裏,只要地點適合,就可以把風車把太陽能板架起來發電。」

批判金權的全球化運動

德國反核或再生能源的成功,得歸功地方的小經營者,以及德國人努力爭取相關的能源政策。90年 代,德國國會接連通過法例,容許風能和太陽能發電有權入網,並規定入網電價和提供補貼,為企業創造友善的投資和經營環境。「我們開始時沒有經驗,由一般市 民開始,慢慢累積成長。無論是風能或太陽能,都仍然處在一個改善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得到愈來愈多公眾和政府的支持。」Wolfgang說。

也許,德國的反核運動要放在更廣的社會層面,才能看清楚成功的元素。Wolfgang認為整個運動跟反全球化運動關係密切。「我們稱這為批判全球化運動,我們反的是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基本上從60、70年代開始,反核和反自由貿易協議就是同一群人,包括左翼人士;人數不多,但力量很強。我們的共同議題是﹕誰有發言權?這是發展的核心問題。我們理解兩者都是爭取民主和決策權。我們不需要一家大公司為我們作主;小市民可以自己做決定,決定權應該交回地方。這是我們的哲學。」

Wolfgang說整個反核運動亦關乎公民權利。「在70年代,核是一個敏感議題。當時我們被視為恐怖分子,小小的動作就可以說成是恐怖襲擊,覺得我們威脅社會安全,把行為刑事化,侵犯我們的公民權。」

作為一個地球物理學家和記者,Wolfgang對未來抱覑希望。「反核和社會運動起起伏伏。但我相信,環保運動可以從更實際的角度去討論問題,因為世界上根本沒有足夠的核燃料鈾,核能只能提供很小量的電力,是一條死胡同。」

文 芳子
編輯 楊泳森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