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福島核事故 危與機
AM730
2011年08月03日
日本311核洩漏事故,令世人反思核電安全問題。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著名核電專家郭位說,危機驅使人類不斷進步,科學家現正研究把氫氣發展為普及能源, 因為它是最環保的能源;科學家亦積極研究能把核燃料完全燒掉的新式核電廠。
郭位在日前的香港書展「從杞人憂天談起——解讀福島核事故的『危』與『機』」講座上,剖析能源和核能的最新發展,吸引超過200人出席。
http://www.facebook.com/nuclearfree
http://www.facebook.com/nukefree
他說:「令日本核電廠發生爆炸的氫氣,就是最乾淨的能源,屬於『最高境界』能源。」科學家現正研究把氫氣轉化為普及能源的可能性,「數十年以後,人們或者可以用一個筒載着氫氣,拿回家用來煮飯!」
核燃料的處理是核電廠其中一個令人擔心的課題。郭位說,傳統核電廠只能燒掉數個百分比的核燃料,超過百分之九十沒有被燒掉,非常危險,科學家正想辦法設計能把核燃料完全燒掉的新式核電廠,以解決核燃料殘餘的問題。
他以日常生活例子作解釋:「下次燒烤時,烤多少肉便放多少炭,不要多放,燒光後炭就會消失,既可節省用水,也可避免火災。」他又認為,核電廠的選址十分重要,要避免興建在人煙稠密的地方。
天文台一度在本港量度到空氣含放射性物質,令港人大為緊張。郭位說,城市一般的輻射是每小時0.05 個單位,本港一般背景輻射是0.3。日核洩漏事故發生後,東京一度量度到1.0個單位。本港背景輻射較高,郭位解釋是因為香港高樓大廈密集,帶有輻射的氡氣特別多。
此外,填海的爆破工程需要使用煤,用煤爆破釋出的放射性物質特別強。被問及有關土地日後會否釋出輻射,他說要視乎蓋在上面的水泥有多厚。
日本核洩漏事故發生後,不少人提出轉用或發展其他能源。但郭位指出,核電與水力發電都是目前最安全的能源,在安全和環保的原則下,煤應該首先被淘汰,因為單在去年已有十多萬至二十多萬人死於與煤相關的事故。
至於太陽能發電,他指出,太陽能晶片有毒,會造成污染,雖然科學家嘗試用生物方法研發不會造成污染的晶片,但至今還未成功;風力發電亦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核能是今天公認的環保能源,明天是不是?我不知道,以後可能會有改變。」
目前全球有400多所核電廠,佔全球兩成整體供電量,香港有三成電來自核電,法國、大地震前的日本和美國為別是八成、三成和兩成,若不是發生核事故,日本還打算把比率增至一半。福島核電廠洩漏輻射,令部分國家棄核或暫緩發展核能,德國已宣布在2022年前關閉所有核電廠,中國和日本也會暫停發展核能。
郭位同意核電並非百分百安全,人們可以不使用核電,只是還未想到用甚麼代替。「這是trade-off(取捨)的問題,如果大家認為不要核電,其實並非不可以,我們是可以不要的。但譬如冬天限制用電,有些地方已開始這樣做,抗議的人卻愈來愈多。」
核電安全可分為兩方面,一是可靠度,即核電廠不發生事故的機會率,機會率愈低,可靠度便愈高;二是安全,即核電廠一旦發生事故,人們是否能逃離受影響的地區。他說:「人們最擔心是安心的問題,而不是可靠度和安全性。」即使機會率低,可靠度高,人們還是感到不安心,他認為這是人之常情。
「最不可靠和最危險的就是人,如果可以改變人的問題,便可以令環境變得非常安全。」郭位說,史上最嚴重的核電廠事故,是1979年的美國三哩島核電廠事故、1986年的前蘇聯切爾諾貝爾核電廠事故,以及今年三月日本的福島核電廠事故,三宗都與人為錯誤有關。
他說,地理上最接近今年三月日本大地震震央的核電廠,不是福島核電廠,而是呂川核電廠。「福島核電廠已使用四十年,原定三月底移除,卻在移除前發生事故,呂川核電廠僅用了不足二十年。天下的事物都會壞,有老化問題便要處理,福島核電廠並沒有處理這問題。」
郭位最後以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結束演講:「美國愛達荷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興建第一個核子反應堆的地方,也是一個人口很少和很美麗的地方。一次美國政府計劃在該處興建一間重型核電廠,當地居民公投反對。記者訪問他們反對的原因,他們說:『我們不在乎蓋核電廠,但核電廠會聘請2,500人,帶來污染和罪惡。』」
與陶傑對話篇
另外,郭位與才子陶傑及參與講座的市民,討論核電和輻射問題,以下是部分精彩對談。
陶—陶傑、郭—郭位
●浸溫泉與吃海產
陶:香港人喜歡在冬季到北海道浸溫泉,流出來的溫泉會否不是硫磺,而是輻射?以前浸溫泉之後會皮光肉滑,現在會否生水泡?
郭:溫泉本身帶有輻射。香港人愛吃的深海魚和貝殼也含有輻射。
陶:有專家說核反應堆裏的水流入海,水流已到達菲律賓北部的海灘,有數百隻海龜死掉,水流接着到達台灣和香港,是否不能吃附近的海產?
郭:放射性物質比塑化劑容易檢驗,台灣驗塑化劑要數天才有結果,檢驗輻射只需一秒。從科學的眼光來看,至今沒有發現環境受到影響。
陶:塑化劑會令男孩子的某個器官特別小,輻射沒有這種副作用,比較兩者,如果要受污染,寧願選擇輻射。
●日本死士沒有死
市民:你用車毁、橋倒、手術後死亡、飛機失事等說明可靠度,這些都與我無關,但如果大亞灣核電廠發生問題,便跟我有關。你可以就此發表意見嗎?
郭:核電安全分為可靠性、安全、安心。人們最擔心是「安心」問題。三月十一日日本大地震後,有報紙說五十名日本死士一定會在兩星期內死亡,現在一個也沒有死,只有一人被水淹死。1979年三哩島核電廠發生事故,比日本更危險,當天也沒有死掉一個人,32年後的今天,綠色組織、聯合國和美國發現,在三哩島半徑50公里範圍內的人,其患癌率與其他地方的人一樣。35年後的情況會怎樣?沒有人知道。
● iPhone 4和填海的輻射
陶:英國說iPhone 4的輻射會直接影響腦部,是否真的?
郭:iPhone的確有輻射,我們一般的背景輻射跟福島的輻射不同,背景輻射是軟性的,核電廠的輻射是Gamma、Alpha、Beta等,很強的輻射可以致癌,相對核電廠,軟性輻射輕微很多。
陶:如何看廣東省將多建十數間核電廠?
郭:中國能源供不應求,中國內地的房屋很暗,根據我的資料,中國正在加速發展核電。發展核電要平衡三方面:可靠性和安全、能源的來源、經濟和環保。核電並非100%安全,但核電的安全性與水力發電並列,都是最安全的能源,最不安全是煤,去年有20萬人死於相關的事故。為甚麼香港的背景輻射高?撇開環境污染,填海一部分使用煤作爆破,用煤爆破釋出的放射性物質特別強。
陶:若在海底打了樁,還會釋出輻射嗎?
郭:看水泥有多厚,如果夠厚便不會釋放出來,如果不夠厚,會釋放出來。
●鈾礦附近居民較伊朗人長壽
陶:人體會否出現輻射抗體?我們在印度的酒店喝蒸餾水,會拉肚子三日三夜,但當地人在河邊洗澡卻不會有事。
郭:你說的理論,與輻射生物學家的說法相似,但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不敢亂說。意大利有一個鈾礦,附近居民的平均壽命比伊朗國民的平均壽命高,這是事實,與基因有否關係?不敢說,需要進行分析。香港人的壽命較長,我來香港以後,我常常開玩笑說:我的壽命也會延長一點。
●郭位說話到位
市民:剛才提及核電的實際安全與心理安全,實際安全是專家和科學家考慮的問題,公眾為甚麼會感到不安全?政府和核電廠應該怎樣令大家的心理感到安全一點?
郭:推廣科學十分重要……
陶:所以這個講座請了郭校長,他的名字叫郭位,說的東西也到位。他是科學家,不像我們在電台「吹水」,科學家有多少證據便說多少話。
●羅孚兒子之死
陶:前《新晚報》總編輯羅孚的兒子羅海星去年血癌逝世。我曾問他家族有沒有人患過血癌,他說沒有,但懷疑與在六四事件後被囚禁在廣東監獄有關。
他說,該監獄旁有一個鈾礦,開發了一半便停工,他在廣東監獄被囚禁了一年多,有次送飯給他的獄警換了人,於是問獄警,對方說以往送飯的獄警患癌症死了,還有數人都是這樣死的。我問他鈾礦有沒有洩漏輻射,他說不知道。
Related
http://nuke3.blogspot.com/2011/11/x.html
AM730
2011年08月03日
日本311核洩漏事故,令世人反思核電安全問題。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著名核電專家郭位說,危機驅使人類不斷進步,科學家現正研究把氫氣發展為普及能源, 因為它是最環保的能源;科學家亦積極研究能把核燃料完全燒掉的新式核電廠。
郭位在日前的香港書展「從杞人憂天談起——解讀福島核事故的『危』與『機』」講座上,剖析能源和核能的最新發展,吸引超過200人出席。
http://www.facebook.com/nuclearfree
http://www.facebook.com/nukefree
他說:「令日本核電廠發生爆炸的氫氣,就是最乾淨的能源,屬於『最高境界』能源。」科學家現正研究把氫氣轉化為普及能源的可能性,「數十年以後,人們或者可以用一個筒載着氫氣,拿回家用來煮飯!」
核燃料的處理是核電廠其中一個令人擔心的課題。郭位說,傳統核電廠只能燒掉數個百分比的核燃料,超過百分之九十沒有被燒掉,非常危險,科學家正想辦法設計能把核燃料完全燒掉的新式核電廠,以解決核燃料殘餘的問題。
他以日常生活例子作解釋:「下次燒烤時,烤多少肉便放多少炭,不要多放,燒光後炭就會消失,既可節省用水,也可避免火災。」他又認為,核電廠的選址十分重要,要避免興建在人煙稠密的地方。
天文台一度在本港量度到空氣含放射性物質,令港人大為緊張。郭位說,城市一般的輻射是每小時0.05 個單位,本港一般背景輻射是0.3。日核洩漏事故發生後,東京一度量度到1.0個單位。本港背景輻射較高,郭位解釋是因為香港高樓大廈密集,帶有輻射的氡氣特別多。
此外,填海的爆破工程需要使用煤,用煤爆破釋出的放射性物質特別強。被問及有關土地日後會否釋出輻射,他說要視乎蓋在上面的水泥有多厚。
日本核洩漏事故發生後,不少人提出轉用或發展其他能源。但郭位指出,核電與水力發電都是目前最安全的能源,在安全和環保的原則下,煤應該首先被淘汰,因為單在去年已有十多萬至二十多萬人死於與煤相關的事故。
至於太陽能發電,他指出,太陽能晶片有毒,會造成污染,雖然科學家嘗試用生物方法研發不會造成污染的晶片,但至今還未成功;風力發電亦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核能是今天公認的環保能源,明天是不是?我不知道,以後可能會有改變。」
目前全球有400多所核電廠,佔全球兩成整體供電量,香港有三成電來自核電,法國、大地震前的日本和美國為別是八成、三成和兩成,若不是發生核事故,日本還打算把比率增至一半。福島核電廠洩漏輻射,令部分國家棄核或暫緩發展核能,德國已宣布在2022年前關閉所有核電廠,中國和日本也會暫停發展核能。
郭位同意核電並非百分百安全,人們可以不使用核電,只是還未想到用甚麼代替。「這是trade-off(取捨)的問題,如果大家認為不要核電,其實並非不可以,我們是可以不要的。但譬如冬天限制用電,有些地方已開始這樣做,抗議的人卻愈來愈多。」
核電安全可分為兩方面,一是可靠度,即核電廠不發生事故的機會率,機會率愈低,可靠度便愈高;二是安全,即核電廠一旦發生事故,人們是否能逃離受影響的地區。他說:「人們最擔心是安心的問題,而不是可靠度和安全性。」即使機會率低,可靠度高,人們還是感到不安心,他認為這是人之常情。
「最不可靠和最危險的就是人,如果可以改變人的問題,便可以令環境變得非常安全。」郭位說,史上最嚴重的核電廠事故,是1979年的美國三哩島核電廠事故、1986年的前蘇聯切爾諾貝爾核電廠事故,以及今年三月日本的福島核電廠事故,三宗都與人為錯誤有關。
他說,地理上最接近今年三月日本大地震震央的核電廠,不是福島核電廠,而是呂川核電廠。「福島核電廠已使用四十年,原定三月底移除,卻在移除前發生事故,呂川核電廠僅用了不足二十年。天下的事物都會壞,有老化問題便要處理,福島核電廠並沒有處理這問題。」
郭位最後以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結束演講:「美國愛達荷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興建第一個核子反應堆的地方,也是一個人口很少和很美麗的地方。一次美國政府計劃在該處興建一間重型核電廠,當地居民公投反對。記者訪問他們反對的原因,他們說:『我們不在乎蓋核電廠,但核電廠會聘請2,500人,帶來污染和罪惡。』」
與陶傑對話篇
另外,郭位與才子陶傑及參與講座的市民,討論核電和輻射問題,以下是部分精彩對談。
陶—陶傑、郭—郭位
●浸溫泉與吃海產
陶:香港人喜歡在冬季到北海道浸溫泉,流出來的溫泉會否不是硫磺,而是輻射?以前浸溫泉之後會皮光肉滑,現在會否生水泡?
郭:溫泉本身帶有輻射。香港人愛吃的深海魚和貝殼也含有輻射。
陶:有專家說核反應堆裏的水流入海,水流已到達菲律賓北部的海灘,有數百隻海龜死掉,水流接着到達台灣和香港,是否不能吃附近的海產?
郭:放射性物質比塑化劑容易檢驗,台灣驗塑化劑要數天才有結果,檢驗輻射只需一秒。從科學的眼光來看,至今沒有發現環境受到影響。
陶:塑化劑會令男孩子的某個器官特別小,輻射沒有這種副作用,比較兩者,如果要受污染,寧願選擇輻射。
●日本死士沒有死
市民:你用車毁、橋倒、手術後死亡、飛機失事等說明可靠度,這些都與我無關,但如果大亞灣核電廠發生問題,便跟我有關。你可以就此發表意見嗎?
郭:核電安全分為可靠性、安全、安心。人們最擔心是「安心」問題。三月十一日日本大地震後,有報紙說五十名日本死士一定會在兩星期內死亡,現在一個也沒有死,只有一人被水淹死。1979年三哩島核電廠發生事故,比日本更危險,當天也沒有死掉一個人,32年後的今天,綠色組織、聯合國和美國發現,在三哩島半徑50公里範圍內的人,其患癌率與其他地方的人一樣。35年後的情況會怎樣?沒有人知道。
● iPhone 4和填海的輻射
陶:英國說iPhone 4的輻射會直接影響腦部,是否真的?
郭:iPhone的確有輻射,我們一般的背景輻射跟福島的輻射不同,背景輻射是軟性的,核電廠的輻射是Gamma、Alpha、Beta等,很強的輻射可以致癌,相對核電廠,軟性輻射輕微很多。
陶:如何看廣東省將多建十數間核電廠?
郭:中國能源供不應求,中國內地的房屋很暗,根據我的資料,中國正在加速發展核電。發展核電要平衡三方面:可靠性和安全、能源的來源、經濟和環保。核電並非100%安全,但核電的安全性與水力發電並列,都是最安全的能源,最不安全是煤,去年有20萬人死於相關的事故。為甚麼香港的背景輻射高?撇開環境污染,填海一部分使用煤作爆破,用煤爆破釋出的放射性物質特別強。
陶:若在海底打了樁,還會釋出輻射嗎?
郭:看水泥有多厚,如果夠厚便不會釋放出來,如果不夠厚,會釋放出來。
●鈾礦附近居民較伊朗人長壽
陶:人體會否出現輻射抗體?我們在印度的酒店喝蒸餾水,會拉肚子三日三夜,但當地人在河邊洗澡卻不會有事。
郭:你說的理論,與輻射生物學家的說法相似,但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不敢亂說。意大利有一個鈾礦,附近居民的平均壽命比伊朗國民的平均壽命高,這是事實,與基因有否關係?不敢說,需要進行分析。香港人的壽命較長,我來香港以後,我常常開玩笑說:我的壽命也會延長一點。
●郭位說話到位
市民:剛才提及核電的實際安全與心理安全,實際安全是專家和科學家考慮的問題,公眾為甚麼會感到不安全?政府和核電廠應該怎樣令大家的心理感到安全一點?
郭:推廣科學十分重要……
陶:所以這個講座請了郭校長,他的名字叫郭位,說的東西也到位。他是科學家,不像我們在電台「吹水」,科學家有多少證據便說多少話。
●羅孚兒子之死
陶:前《新晚報》總編輯羅孚的兒子羅海星去年血癌逝世。我曾問他家族有沒有人患過血癌,他說沒有,但懷疑與在六四事件後被囚禁在廣東監獄有關。
他說,該監獄旁有一個鈾礦,開發了一半便停工,他在廣東監獄被囚禁了一年多,有次送飯給他的獄警換了人,於是問獄警,對方說以往送飯的獄警患癌症死了,還有數人都是這樣死的。我問他鈾礦有沒有洩漏輻射,他說不知道。
Related
http://nuke3.blogspot.com/2011/11/x.htm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