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 在恐懼與自信間徘徊

核電: 在恐懼與自信間徘徊
2011 年 3 月30日 


何建宗教授(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綠色力量會長)
黃儀強先生(南中國海紅潮學會理事;香港減碳及能源管理專業學會理事)
                                          
日本福島核電站輻射外洩事件令普世人感到震驚,引起大家對是否繼續利用核能發電進行多方面的檢討。其實,自開始推動核能供電以來,普羅民眾大多數站在驚懼害怕的一端,



http://www.facebook.com/nuclearfree 
http://www.facebook.com/nukefree



而核電管理人員和工程師們又往往是站在自信的另一端,辯論和決策始終要在兩個極端中爭持,抉擇永遠是困難而頗具爭議性。

問題的根源是: 以人類的智慧、能力和制度,我們雖然可以有效地控制核電的釋放和傳輸,卻難於有效地防止和舒緩核電廠一旦發生意外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因為核輻射污染蔓延廣濶,而核輻射線的「半衰期」悠長,往往是以千百年計算,禍延子孫生態。


所以,利用核能去滿足現代經濟和社會的需要、減輕溫室氣體帶來的氣候變化、平衡能源供應和價格等藉口,永遠不能抑竭社會上種種懷疑和反對的聲音;


現代社會選用核能發電,猶如熟練的馴獸師探手在獅子的口中,冀圖與它共享美肉,過程總是令人心驚膽戰,放心不下;惟勢之所趨,亦要說服自己這是一回受到充分保障、頗有意思的任務!


三浬島、切爾諾具爾和福島核電廠的慘痛歷史,雖然警告世人這是一場「豪賭」,但同時亦會有大量專業人士站出來,告訴我們現代科技進步與周密的風險管理足以令慘劇不至重演,大家可放心云云。想參孫三次掙扎於大利拉的誘惑,亦類同於這份在擔憂與自信間的矛盾!

人生就是一條「不斷在作出抉擇」的道路;抉擇的基礎,在於信念、價值觀和夢想,而在落實之時,最重要是高瞻遠矚,而且有足夠的資訊支持和多方面聽取意見。對於制訂強政勵民改策的官員和政治領袖,社會對他們的期望是:以民為本、以子孫的福澤為依歸、以承擔世界公民的使命為職責;


核電的社會潛藏代價鉅大,不是一個地方的災禍,全球也要承擔它的震蕩風險,在推動環保政令時,切要審慎衡量它對可持續發展的利害、維護資訊準確透明和落實公眾參與。近日種種數據明證:核輻射污染「猛於虎也」,若果有其他選擇,何必要「為魔鬼留地步」?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載自 2011 年 3 月30日《談天說道》福音專輯
《談天說道》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