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報道再思 - 論香港傳媒報道核電的角色

核電報道再思
編輯﹕謝芳
2011 年 9 月21 日

「福島核電站發生輻射洩漏事故不覺已是半年前的事了。最近傳媒報導: 日本國民和現任政府都傾向於不再發展核電,主張改以再生能源替代。


恰巧上星期法國一所核廢料處理廠發生工業意外,而香港一所醫院又錯誤地把一些未滿「半衰期」的核醫療廢物丢棄,香港人對核能安全、應否增加核電供應的討論再起波瀾。


http://www.facebook.com/nuclearfree 
http://www.facebook.com/nukefree

推動環境保護的基本而必要條件,就是「訊息透明」和「公衆參舆」;二者除了息息相關,也互為因果。有趣的是: 最近社會也熱烈地討論「新聞自主」問題,以下是資深傳媒人麥燕庭就核電事故前後,公衆對媒體報導的期望和反應之分享,相信可為大家帶來一些啟發。」——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暨綠色力量會長)

核電恐慌 VS 核電安逸 —— 論香港傳媒報道核電的角色 

 麥燕庭 資深傳媒人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前蘇聯烏克蘭的切爾諾貝爾核電廠反應爐爆炸,兩人當場死亡,但核幅射危機導致的死亡人數卻是數以千計或十萬計。


當時,中國政府剛拍板在距離香港五十公里的大亞灣興建核電站,切爾諾貝爾事故當然會觸發港人神經,兩個月內,相等於五分一香港人口的一百零四萬名港人聯署,反對在香港旁邊興建核電站。簽名未能改變現實,換來的是港人獲委加入大亞灣核安全諮詢委員會,負起監察職責云云。


成效如何,相信大家心裡有數。

今年三月十一日,日本福島核電廠發生意外後導致幅射洩漏,引起市民對核電安全的巨大關注。究竟香港傳媒在報道核電危機消息以外,可以擔當什麼角色?香港社會是否忽略或冷對此問題?請看我如下的分享。

傳媒忽略核電報道

筆者在慧科訊業的搜尋網鍵入「核電」一詞,若以報道數量去反映傳媒的關注度,從表一可見,兩岸四地的核電報道在事故後均大幅上升,平均升幅為七倍;可見在兩岸四地中,香港是除內地這新聞受控的國度以外,對有關問題的關注度退卻最快的地方。可惜,報道數量在其後兩個月逐步回落,及至福島事故後第三個月,香港有關核電報道的篇數已回落至事故前的水平。 
 
3月1至10日(事故前)
3月11至31日(事故後)
4月
5月
6月
香港*
146 (46%)**
4304 (44%)
1475 (33%)
1062 (47%)
589 (51%)
台灣
167 (92%)
6898 (89%)
2663 (87%)
1848 (87%)
1601 (89%)
中國大陸
2672 (88%)
31784 (88%)
12972 (98%)
13021 (90%)
9314 (90%)
澳門
2 (0%)
194 (8%)
142 (5%)
70 (7%)
26 (4%)
表一:兩岸四地的核電報道篇數及互聯網報道篇數比率
*備註:香港的報道篇數包括廣播媒體,而其他三處地方的報道篇數則只有印刷媒體和網頁。有關備註適用於此文其他比較。
**括弧內的數字是以互聯網發布的篇數佔總數的百分比 

本港反核報道不多

一如切爾諾貝爾事故,福島事故引發各國對核電安全的關注,不同國家均有人發起反核示威,反應最快的,是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亞洲區中,在島內有發展核電的台灣,人民反核情緒亦較高漲,故此報道亦較多;


但與核為鄰的香港,未知是資訊不流通以致對核電安全認知不足、無力感過強抑或對核電安全有超強信心,反核情緒未見高漲,反核報道亦不多。 

筆者以「反核」一詞鍵入慧科搜尋網(數據詳見表二),發現三月內,事故後的「反核」報道是事故前的二十倍,遠比同期「核電」報道的七倍增幅為多,顯示大家對反核關注的激增。
  
3月1至10日(事故前)
3月11至31日(事故後)
4月
5月
6月(括弧內為此月與事故前平均篇數的比例)
香港
41
352
260
79
160 (1.3倍)
台灣
23
1742
1382
461
806 (11.7倍)
中國大陸
17
1273
609
357
505 (9.9倍)
澳門
0
17
35
6
7
表二:兩岸四地的反核報道篇數

不過,香港傳媒對反核的報道卻是兩岸四地中回落最快的連中國大陸的媒體也比香港關注反核事宜。若將核電報道篇數與反核報道篇數相比,三月福島事故後,香港反核報道篇數只及核電報道百分之八,僅高於中國大陸(4%),既低於澳門(9%),更遑論與台灣(25%)相比了。

值得注意的是: 隨著時日推移,台灣的反核報道比重有增無幾,在六月,其反核報道篇數為核電報道的一半,對比而言,港澳則只有27%,而那新聞受控的中國大陸則不升反跌,只及核電報道的5.4%。

內容方面,筆者觀察得出一些印象,就是香港傳媒的反核報道多偏重外國的消息和情況,但報道毗鄰的中國內地的反核情況不多,這可能與內地並沒有相關的活動有關。

在報道外國情況時,本地傳媒的篩選標準往往亦令筆者摸不著頭腦,例如在福島事件後,德國、瑞士及意大利相繼決定停止發展核電,如此重大的決定,香港傳媒予以報道的,竟然寥寥可數;


在德國宣佈二○二二年全面關閉境內十七座核電廠時,消息更沒有香港主流傳媒第一時間報道。


由於香港傳媒無法充分地獲取大亞灣核電的安全資料,又或沒好好留意中國在第十二個五年經濟規劃中會有五座核電站在香港三百公里範圍內興建,起碼,按慣性亦會對這些已發展國家的明確決定有更多的報道和探討的。

另一印象是,香港新聞界報道較為被動,若非反核團體安排或發起的公開活動,是絕少去主動發掘報道的。


在香港,相關的探討研討會本已不多,報道更絕無僅有。至於一些理性分析,更是鳳毛麟角!


造成這現象,除了新聞媒體自身的問題,香港缺乏在核電方面有真知灼見的獨立學者,亦是問題之一。


當筆者在新聞報道中看見一些與核電可謂完全無關的「專家」大言不慚地跑出來安慰港人、甚至跑到立法會大談大亞灣核電何等安全時,心裡真是十分不安和不是味兒!

互聯網可補資訊不足

幸而,這些缺失可由不分國界的互聯網彌補一二。表一可見,核電報道主要經互聯網發布,而互聯網的利用率,以資訊操控最強的中國大陸最高,有逾九成之多;台灣次之,比率九成左右;香港則只有四成多,而澳門更是不足一成。


若說互聯網使用者以青年人為主,香港的未來棟樑對核電的關注程度顯然不及兩岸,但從積極方面看,利用互聯網來推動社會下一代對核電的關注仍大有空間。


事實上,關心核電發展,就是關注社會未來的發展,與年青的一代息息相關。


青年人應深思,究竟社會應否以巨大而不可知的核危機來換取可見的經濟收益?


若前提想好了,自可判断我們應否投入更多資源去發展核電,又或大力提升核電安全,抑或要研發再生能源、甚至改變生活方式來節省地球上有限的能源了。
 
文章載自 2011 年 9 月21 日《談天說道》福音專輯
《談天說道》逢週三在《 明報 》購買廣告版面刊登

Comments